马岛民众立起的标语:“马岛是我们的。”
本报讯 “英国对阵阿根廷,1:0。”在11日的冷雨中,生活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上的部分居民站在街头呐喊,借此来表达他们对马岛举行主权归属公投的态度。公投结果11日揭晓,99.8%的投票者支持继续保留英国“海外属地”政治地位。由于马岛居民绝大多数都是英国移民,因此“英国完胜”早在意料之中。阿根廷政府对公投结果不屑一顾,谓之“自娱自乐”;英国政府则摇旗呐喊力挺岛民意愿,号称“公投典范”。
30年前的那场马岛战争对多数马岛年轻人来说并不熟知。如今,马岛人已经习惯于舒适惬意的英式生活,他们多数不愿意归属阿根廷,担心那里的经济不如英国。尽管如此,这场“自娱自乐”的公投没有让英国博得国际上的支持,取而代之的是与阿根廷的进一步交恶,拉美国家的谴责,和美国人的沉默。分析认为,公投结果不会改变马岛的法律地位,但英国可能以岛民意愿为借口再次拒绝谈判,从而加大未来解决马岛问题的难度。
文字:蒋林
马岛争端由来
马岛被发现于16世纪。从16世纪至19世纪,马岛的主权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多次轮转。
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33年1月,英军武力占领马岛,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及其他行政机构,向该岛移民,并挤走了岛上土著居民。阿驻岛总督被迫撤出。此后,马岛长期为英国占领,但阿根廷从未放弃其主权要求。
二战后,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开始审议马岛问题,英阿双方各执一词,都自称拥有马岛主权。
上世纪70年代初,阿根廷似乎看到了马岛回归的曙光。1971年英阿签署协定,英同意逐步把岛上居民并入阿根廷,以解决岛民的身份证问题,使他们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第二年,阿根廷和马岛的飞机开始定期往来。
不过,1973年,随着勘查表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英阿谈判气氛急转直下。此后,双方虽多次谈判,但毫无结果。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登陆马岛,马岛战争随即爆发。在接下来的74天,英国和阿根廷大打出手,255名英国士兵和650名阿根廷士兵丧命马岛。最终,英国重占马岛,但在战争中败北的阿根廷拒绝放弃马岛主权,再加上马岛附近的石油和渔业等资源,双方一直在明争暗斗。
马岛战争结束后,其主权归属问题仍未解决。1985年,马岛自定宪法,称英属海外领地。
缘起
主权之争因油而起
中国人常说的“马岛”离英国约1.3万公里,离阿根廷却仅有500公里。作为争议领土,马岛被阿根廷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被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自1833年起,马岛受英国控制,阿根廷认为马岛属于阿被占领土。1982年,两国爆发战争,英方获胜,继续控制马岛,但阿方从未放弃主权要求。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发掘,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愈演愈烈。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在马岛发现了石油储藏。根据英国地理协会近期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若得到充分开发,可确保英国25年的能源供应。对阿根廷而言,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自2004年以来,阿根廷国内多次陷入能源危机,若能取得马岛海域的石油资源,将大大提高阿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马岛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在军事上它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而它还是英国进行南极科考的重要补给站。
在去年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英阿两国借机各自高调宣示主权,两国关系陡然紧张起来。一方面,英国威廉王子戎装巡视该岛,并在该岛服役6个月,英国政府还计划派遣攻击型核潜艇进驻马岛。而另一方面,阿根廷议会则发表《马岛文件》,重申对该岛主权,之后阿根廷更是将英国告上联合国,阿根廷还在今年8月宣布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联合开采马岛海域的油气资源。
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不但联合国表达了要求双方恢复谈判的立场,阿根廷还赢得了南美洲国家联盟、南方共同市场、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地区组织的支持,这让英国陷于国际舆论的漩涡。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想借助公投,用民意回应阿根廷,扭转自己在国际舆论中的被动处境。2012年6月12日,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政府发表声明,将于2013年上半年举行全民投票决定马岛的归属。
态度
英式生活赢得岛民
“福克兰群岛是英国的。”在公投前的马岛首府斯坦利,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在这片约1.2万平方公里的群岛上,约有2500人居住,其中90%都是英国移民,有些已经定居马岛8代或9代。英国长期的高福利和高自治政策,让岛民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结束后,马岛迅速展开地方建设。在斯坦利港,有英式邮局、英式小学、英式超市,就连岛上的红色邮筒和小酒馆,也无一不是典型的英国风格。马岛实行高度“自治”,马岛拥有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除了国防支出由英国负责,其他财政均由马岛政府自理。
为了帮助岛民发展,英国政府建立了一个4500万英镑的海岛重建开发基金,并宣布群岛周围的渔场和油田均为岛民的财产。所以,现在这个仅有2000多人的小岛,人均GDP比德国还高。岛上每户人家至少有两份工作,收入稳定。除驻军外,半数人在政府、学校、医院等公共部门工作。此外,马岛还实行11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岛上还有一家医院,居民的医疗保险也是政府买单。
“习惯了
没有阿根廷的生活”
因为历史积怨,岛上的阿根廷人越来越少,岛上许多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如今,当地人最关心的事和英国本土居民一样,比如“凯特王妃究竟生男生女”等等。“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阿根廷的生活”,16岁的岛民沃伦·米勒说道。
对于公投,当地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归属阿根廷。因为在岛民看来,阿根廷目前的经济状况不稳定。沃伦表示,就连部分阿根廷人也认为,最近这些年阿根廷政府向英国不断提出“归还马岛”,是想用外交话题转移阿根廷国内矛盾。还有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次对外界表明岛民立场的机会,岛民们选择对英国说‘是’,是因为目前英国中央政府允许马岛居民享有岛上一切资源,自给自足。”
专家采访
影响
公投对主权无影响
本报讯(记者 蒋林)马岛这结果一边倒的公投被阿根廷视为一场“政治秀”。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公投是由英国发起和控制,公投结果对决定马岛主权不会有实质上的意义,让两国外交关系进一步交恶,增加了近期谈判解决争端的阻力,短期内靠外交谈判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渺茫。
公投“不合法”
英国“理亏”
在阿根廷政府看来,这场公投只是“夺人眼球的噱头”,称其既不负责、也不合法。阿根廷驻英国大使阿莉西亚·卡斯特罗认为,这场公投并非由联合国召集或监督,因此毫无意义。
前驻英外交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崔磊认为,联合国去年关于马岛争端的决议不允许两国进行单边行动,英国这次公投明显违反了联合国决议。
历史上,英国人占领马岛之后,驱赶了当地的阿根廷人,让土著居民在岛上几乎没有生存空间,这才造成了当今英国后裔占绝对多数的情况。由于参与公投的人选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英国又是单方面擅自主张,必然显得理亏,难以赢得国际上的支持。
阿根廷更难夺回马岛
崔磊认为,这场公投的意义不大,公投既不具备法律效力,对改变马岛现状也无实际意义。
客观来看,公投加剧了阿英两国的分歧,更谈不上结束阿英两国之间的主权争端。公投让两国外交关系进一步交恶,给两国谈判设置了障碍。阿根廷坚决认为,决定马岛归属的公投必须由全体阿根廷人参与,这与英国的立场不可调和。除非英国向阿根廷证明,这种公投无效,才能有谈判的基础。这场有利于英国的公投,让两国谈判的交集进一步缩小,让谈判的前景更加渺茫,形势更加复杂。
崔磊说,这场公投表达出的岛民民意,让英国更加坚定对马岛的实际控制权,增加了阿根廷试图重夺马岛的阻力。
美国怕后院起火
拒绝站队
英国希望此次公投能得到各国尤其是美国对马岛人权利的认可。然而,美国国务卿克里最近访问英国期间拒绝在这个问题上“站队”。“我们对福克兰群岛(马岛)的立场没有改变。美国承认英国对群岛的实际管理,但对各方主权声明不采取立场。”克里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12日表示,尽管福克兰群岛居民通过公投表达了明确倾向,但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并未改变。
崔磊分析说,美国与英阿两国的特殊关系,让美国很难在两国领土问题上表态。英国是美国在北约的盟友,阿根廷和美国都是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如果两国发生战争,美国会很难堪。此外,美国将战略重心的调整,将精力和注意力重点放到亚洲地区,当然希望自己的拉美“后院”不要起火,相安无事。这也是美国在马岛争端上保持中立立场的原因。实际上,美国在其他全球岛屿争端上的立场也是中立的。
不会诉诸武力
未来谈判仍有可能
崔磊认为,尽管两国关系因此进一步紧张,但不至于用武力解决争端。这是因为一方面,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屈指可数。在此环境下,两国都要考虑动武的后果。
崔磊分析,阿根廷也不会付诸武力。如今阿根廷是民选政府,更容易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来解决领土争端。
尽管目前谈判的局势渺茫,但崔磊认为,未来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两国也有谈判的可能性。
首先,英美等国家如今对石油等资源的渴望不像从前那么迫切,一是本国并不需要石油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二是石油需求也可以通过购买等手段实现。由于英国已经不是全球性大国,马岛对英国的战略地位也并没有此前殖民时期那么重要。英国要坚持对马岛的主权占领,更多的是出于国家荣誉和面子,出于心理层面的需要。
因此,崔磊认为,如果未来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两国国民对主权的认识发生观念性的转变,也许会出现英国向阿根廷移交主权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两国将马岛争端交给一个超国家的中间机构进行解决。也许阿根廷会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诉求,那么英国就要在此方面进行一些补偿;也许两个国家共同拥有主权,这些都是争端完美解决的方式。不过,他强调,实现这种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