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是吃年例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赖阳郁 摄
如果你觉得过年没意思,那是因为你没去过茂名。
在这里,过年不一定热闹,但做年例的时候一定非常热闹。从农历正月到二月,你来到茂名,几乎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经久不息的鞭炮、五彩缤纷的焰火、各种各样的巡游表演和祭祀,而全村几百桌饭同时开席的盛况更是让你吃惊!这个名为“年例”的风俗覆盖粤西茂名、湛江近千万人口。
去年,茂名年例被正式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面对炫富性的攀比、传承的断层,如何对它进行保护,现在成了许多文化工作者的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易婷
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
在茂名人心中“年例大于年”,就算过年不回家,年例时也要赶回来。
正月二十五是茂名市高州南塘镇陈村做年例的日子。
刚到村口,路边卖水果的小摊贩就迎上前来招揽生意。一篮橘子或苹果是去吃年例时的最好礼物,寓意大吉大利。
进村后,首先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一地鞭炮红和沿途迎风招展的彩旗。村内的一处空地上,6张大桌并在一起,桌上三座神像前摆放着村内各户供奉的猪、鸡、鸭、水果,这个仪式叫做“摆醮”,是年例中的一个祭祀项目。
据当地人介绍,游神是年例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男性青年将神像抬着在村内巡游,游神队伍里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鸣炮起身,八音齐奏。彩旗上写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祈福语句。游神队伍经过时,户主设香案、放鞭炮表示“迎神”。舞狮的一路上腾挪起舞,神人共悦。拜神结束后,有道士诵念经文,驱鬼祈福,然后打醮,表示消除厄运。
在茂名人心中“年例大于年”,就算过年不回家,年例时也要赶回来。吃饭时间,村路上车流人流络绎不绝,有的是专从外地赶回来过年例的,有的是来访亲的。
这一天,全村每家都摆酒宴客,来客多是亲朋好友,就算是素不相识,主人也同样欢迎,因为客人越多意味着这家来年运势越好。记者采访途中,一路上都有村民邀请去家里吃年例,村里干部带着记者连访了3家。
记者来到村民老黎家里。老黎说:“鸡是自家养的走地鸡,菜是地里才摘下的。炒猪肚、清蒸鱼,都是家常菜。”
“吃年例,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一年里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至于菜,我们是量力而行。”老黎乐呵呵地说。
村里的梁老先生退休前是教师,儿子在深圳做生意,今年他们家摆了16围,“儿子忙,没能回来,只有我们这帮老朋友聚一聚。”
从祭祀风俗到民众节日
做年例就是把大家拢在一起的一个纽带。我们需要这个节日来增加交流
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赖阳郁告诉记者,年例是鉴江、罗江流域独有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年例已经载入粤西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文革时曾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恢复。
他介绍,除了传统的跳花棚、飘色、木偶戏、麒麟舞等表演,现代歌舞元素的引入,让年例逐渐跃出了传统的道教祭祀仪式范畴,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发展为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嘉年华会。
陈村一情况村干部说:“现在大家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忙于生活,家人、亲戚朋友平时都很难聚在一起,长久下去感情就淡薄了。做年例就是把大家拢在一起的一个纽带。我们需要这个节日来增加交流,同时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
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位曾在当地挂职的市委宣传部年轻干部的认同。他说:“每年村里过年例的时候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他曾一天吃了近20家的年例。有时坐下吃一口饭喝杯酒恭贺一下,就得赶到下一家。吃得累人,但也是工作需要。如果村民邀请了而你不去,就会被认为是不给面子,工作就中会很难得到他们配合。这就是真实的乡村人情社会。”
从“看年例”到“吃年例”
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回来,而攀比又让当地人不堪重负,还带来了一轮意外的物价上涨
赖阳郁介绍说,传统的年例一般要办3天,分别叫“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现在大部分地方年例已缩减为1天了。
“即便这样,好些村里出去工作的年轻人过年例也不回来了。”从茂名来广州求学的余同学也说:“在外面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看重年例,所以不愿意回去。”
年例面临的另一个危险就是从“看”年例演变为“吃”年例。这种情况在电白、化州等外出做生意较多、经济实力强的人也多的地方表现得尤为明显。“你家上了龙虾,我家就得上鲍鱼。在经济发达的近海村落,办全海鲜宴的也是有的。一桌花费少说也得两三千元。”一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
由“看”到“吃”的转变意味着年例的传统文化意象的流失。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年例就更是简化成每天到不同的村吃个饭而已。此外,年例也是一些老板们攀比的舞台,年例的桌数和菜品的豪华程度成了一些炫耀社会地位的象征。
因此,年例期间的狂欢性消费,形成了年初特有的“年例经济”。它在促进了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轮意外的物价上涨。一位村民说:“像海虾,到年例时价格就翻了将近一番,菜价、肉价也涨了四五成。”电白、化州一些地方,年例宴席动辄开100多围的也不少。
年例期间,不但食品需求量巨大,与年例相关的用品和娱乐演出等市场潜力也很大。年例时,茂名几乎每个村都会有一场文艺表演。据当地的宣传干部说,曾经是粤西的年例养活了“两广”的粤剧团。经济条件好的村或者个人在年例时还请来了大明星助阵,张学友、汪明荃等都来过。据广东商学院“回乡调研”小组统计,茂名市每年年例演出达2000多场,看戏花费约700多万元。年例经济几乎占了当地农村经济的1/4。
申遗成功该如何发展延续
保护经费有限,传播面临困难,难以界定传承人更是这个非遗项目面临的一大问题
2009年,茂名市申请将“茂名年例”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赖阳郁说,申遗过程并不顺利,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有一次他们要求某县上交申报材料,县里说没钱弄不出材料。
但在审核时,保存得如此完整、丰富的年例让省里考核的专家大吃一惊。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赖主任还是无奈地说:“申请非遗成功后,每年有10万元的经费。但要研究保护,这些钱可谓杯水车薪。”
难以界定传承人是这个非遗项目面临的又一问题。“年例是一个民俗节日且各地年例多有不同,不可能有人完整地了解其中每一项流程及其背后的涵义。”有关人士表示,就算像飘色、木偶戏等确定了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也因为年轻的一代不愿意学,出现了传承断层的问题。
■专家观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罗玉玲:
民俗发展延续有变化是好的
罗玉玲教授曾著文研究茂名年例。她对记者说,年例正在经历一个功能转变的过程。一个民俗活动想要得到延续,必然会引进一些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元素。从民俗发展延续的角度看,这些变化都是好的。拿表演节目的变化来说,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喜好自然是不同的,粤剧、木偶戏之类的传统表演在现代的受众面确实很窄。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表演节目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但针对其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像脱衣舞表演之类的,也需要政府在尊重的前提下,将年例往更健康积极的方向进行引导。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只要还有人办 文化就会活着
叶春生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指望政府投资拨款。很多地方政府申报非遗就是为了要钱,这是弄错了工作的方向。
“拿钱把文化搞好了不算本事,没钱办好了才算本事。”他说,保护年例这样的民俗节日,政府应该主要从事倡议工作,引导当地利用自身资源搞好文化。此外,年例确实找不出某个合适的传承人,但没有必要纠缠这个问题。保护年例不应是研究后束之高阁,应进行“活态化”保护。让年例在民间发挥活力,鼓励帮助它越办越兴盛。只要年例还有人办,这种文化就依然活着。
■链接
年例风俗源起冼太夫人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关于年例的起源,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年例起源于粤西人民对1400多年前这一地区黎族首领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
相传冼太夫人曾到今天的粤西各地巡游。因为她管理有方,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每到一处,当地人民就热情接待,为冼太夫人表演当地的特色节目,如信宜的飘色,高州的木偶戏,电白的大戏、麒麟舞,化州跳花棚,茂港的单人木偶戏等。
冼太夫人去世后,当地人民把冼太夫人当作神来礼拜。一众村民将冼太夫人到访的那一天作为纪念日固定下来,举办祭祀庆典活动。这被认为各村办年例时间不同活动内容不同的可能原因。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