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妇女服装
东晋陶侃在广州期间,经常早晚搬砖,由此可见其自小就受到母亲的劳动教育。
从家长示范角度分析陶侃母亲是如何教育儿子的
圣贤豪杰的成长,离不开好妈妈的培养。最有名的如孟子妈妈为儿子三次搬家找地段,欧阳修妈妈为儿子提供沙盘版笔记本,岳飞妈妈还将儿子的后背当数据库,将精忠报国永久储存在上面。
但是,这些母亲对儿子的培养,更多的表现在励志和督促上面。有没有这样的母亲?除了励志和督促,还能提供具体的干事业的方法?她们管理家庭的技巧直接成为儿子将来干大事业的智慧源头。
有,东晋时候有一位陶妈妈,她经营家庭的技巧,成为儿子陶侃后来展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韬略。
本版撰文/刘黎平
(除署名外)
史上最有名的晚餐:能为无米之炊的经营智慧
东晋的陶侃是个有才的孩子,也有志气,很想做一番事业。要做一番事业,就得先找一份工作。
四世纪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科举这种制度——先埋头与世隔绝读书,然后通过乡试、会试等层层入围。陶侃生活的时代没这个,想找工作,尤其是进入管理层,除了有才,还得有身份的人替你说话,推荐你,替你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的口碑。
陶妈妈有神奇的头发
例如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是靠徐庶推荐找到工作的。这在当时是一条很正规很常见的途径。
陶侃同学一直在等机会。这个机会有一天终于来了,某一年的冬天,好友范逵被乡里推荐,做了孝廉,出外参加工作。范同学事先跟陶同学通信:“老友,我会带着随从在你那里歇一宿。”
这是决定陶同学历史命运的一宿,这是一顿非凡的晚餐。怎么去经营?从客观条件而言,陶家似乎没有任何资源用来投资这伟大的一顿晚餐。
这是一个赤贫的家庭,陶家犹如一件悬挂的钟,里面啥都没有,招待方“室如悬磬”;被招待方呢?则“马仆甚多”。用“室如悬磬”的经济状况去招待“马仆甚多”的一方,该怎么经营呢?
陶侃同学的妈妈:湛氏,为这一顿晚餐拿出了平生不动用的积蓄:一头长发。陶妈妈剪下秀发,不是马上去卖掉,而是将原始产品变成制成品,用灵巧的手将其制作成发套,到市场去卖掉,居然还能卖个好价钱。
陶妈妈做的发套编织工艺上乘,因此卖了个好价钱:换来了可供一个团队吃一顿晚餐的粮食:数斛米。
客人“深愧其厚意”
利用完自身的资源,陶妈妈又利用自家的资源。首先是草垫子,那时候不时兴做凳子,大家都是跪坐在垫子上。在陶妈妈眼里,草垫子不是垫子,而是草,是饲料。
于是剁碎草垫子,给范逵同学的马当饲料。食品和饲料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燃料的问题,陶妈妈不惜拆房子当柴烧,砍了屋柱子来生火。
在陶妈妈的精心经营下,这顿晚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顿晚餐,至今,陶侃同学住过的地方还被称为“延宾坊”。被招待方既吃得安心,又吃得不安心,安心的是饮食精美,不安心的是主人家破产相待,范逵同学“深愧其厚意”,能让宾客惭愧的晚餐,当然是成功的晚餐,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被招待方觉得自己不配。
既然觉得惭愧,就得为招待方尽力回报,这就是陶妈妈经营这顿晚餐的宗旨。
赤贫的家庭,布置出了高规格的招待,可见陶妈妈是经营高手。这一顿晚餐助力陶侃同学打入社交界,后来经范逵的推荐,陶侃找到了工作,并渐渐进入管理层,成为当时社会难得的精英,乃至于能名垂青史。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然而,陶妈妈在经营这顿晚餐中显示出来的智慧,以及这种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对陶侃日后干事业的指导作用,似乎又是大家不太熟悉的。
以上据《晋书 陶侃传》。
学习母亲的智慧:一代名将的智慧源于母亲的晚餐
据《晋书》和《世说新语》记录:陶侃在荆州担任刺史时,曾经下令将制作木船时遗留的锯木屑全部保存起来,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陶老大这样做是啥用意,“咸不解其意。”
某一年正月初一在大厅聚会,可能类似于团拜吧。由于人多,办公室里容不下,有一部分人得待在露天的院子里。可院子里刚刚雪过天晴,地面全是融雪的水,一片烂泥地,没法待。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陶侃命令将平时储存的锯木屑倒在地上,木屑吸收水分,地面变干燥,于是问题解决了。
陶侃不止收藏锯木屑,还收藏毛竹根,当时政府在民间收买毛竹,竹子有用的地方是在竹竿本身,但陶侃命令将毛竹根也收藏起来。毛竹根能有啥用途呢?见证奇迹的时候又到了,大将军桓温西征巴蜀,要建一只大型舰队,于是这些平常积存的毛竹根起作用了,能用作战舰的船钉!
陶侃“恒得法外意”
东晋名相谢安这样评价陶侃:“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就是说,做同样的事,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陶侃却能利用其中的细节,尤其是那种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发现不为常人所知的价值,从而找到神奇的工作方法。
而这种“法外意”的智慧,可以说是当年陶妈妈智慧的延伸。从当将军的儿子收集锯木屑,可以看到陶妈妈当年积蓄长发的影子;从经营天下的儿子收集毛竹根,可以看到陶妈妈当年斩碎草垫砍屋柱的风范。
陶侃后来经营事业的那一套,就是当年他母亲经营晚餐的那一套。
孩子将来能在工作有异乎他人的智慧:“法外意”,很多来自母亲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是学校那里,哪怕是牛津哈佛这样的名校里学不到的,而在陶侃那个时代,陶妈妈教给孩子的经营手法,是经史里学不到的,孙武不会告诉你如何经营一顿晚餐,孔子不会告诉你如何处理会场。
头发的启示:
有善于保养的妈妈
就有仪表威严的名将
从陶妈妈剪发换晚餐,可以得到一个启发:陶妈妈的儿子都可以出来工作了,说明陶妈妈年纪不小,但她的头发居然能卖个好价钱,除了因为编织手艺高超之外,也说明陶妈妈的发质好,说明陶妈妈善于保养。
陶妈妈不仅能持家,而且还会保养,简直是神一样的妈妈。
一个善于保养的妈妈,培养出了一个注重仪表的好孩子。史载陶侃为人不仅勤恳聪敏,而且无论什么场合都“正其衣冠,摄其威仪。”很讲究外观,他在荆州期间就痛斥以发型凌乱,衣冠不修饰为荣的魏晋文化潮流,他说这样的人其实没有什么内涵,是以披头散发来博取宏达的名声,“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耶?”。
从中可见陶妈妈对儿子的仪表教育。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