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在青州松林书院--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祭祀在青州松林书院

2013年03月30日04:28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青州松林书院

  古代书院一般有三大功能,除去教学、藏书外,还担负着祭祀功能。书院的祭祀与宗教祭祀有着重要区别,书院的祭祀基本着眼于教育功能。青州松林书院的前身矮松园,是一代名相王曾读书处,明初曾设有社稷坛,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社稷坛,旧在府城西北五里。明初,徙城内,以宋矮松园为祀所。”社稷坛是青州府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此类祭祀属宗教性质。

  松林书院祭祀较为隆重的首先是至圣先师孔子。祭祀孔子在古代学宫非常普遍,在松林书院尤为郑重。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官立中学堂(1902年由松林书院改办)时期。据中学堂第二任监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先生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

  “太尊(青州知府段友兰)到学堂里来拜孔,吩咐监督,率领全体教员,一同在礼堂行礼,学生亦一体参加。拜孔以后,太尊要对学生加以一番训话。……除太尊外,要监督及全体教员学生一同跪拜行礼。……每逢朔望,行拜孔典礼,好似串一出戏……”

  当然,那时的学堂监督、教员和学生大都是新潮人物,对拜孔等充满封建色彩的繁文缛节甚是厌恶,但从另一方面讲,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祭孔仪式是庄重的,体现人们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崇拜与追求。

  除去祭孔外,书院还设有名贤祠和乡贤祠,分别祭祀宋代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州和异地为官或治学、有所作为、颇有名望的青州知名人士。祭酒陈鉴在《记略》中叙述说:

  “成化丙戌,仁和李侯文举来为守。府旧有祠,祀宋诸贤之有惠爱于青民者,后祠废,附其主于土神之祠。祠既卑隘,位亦贬损,非所以崇贤报德,侯心歉焉。既而,得隙地,高亢明爽,为浮屠所据。因撤其像,迸其徒,尽易旧规,一由新观。迁主其中,仍塑诸公之像,衣冠皆如宋制,扁其楣曰:‘名贤祠’。前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以为致斋之所。缭以周垣,而门其中。垣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者,教育于兹。其门曰‘松林书院’。即日,率僚属、师生为文以祭之,大归以崇正黜邪为人心之防。”

  此段文字详细地记载了名贤祠(即十三贤祠)和松林书院的创建过程。书院创建当天,知府李昂就率领属僚和全体师生写好祭文祭拜十三贤,以达到弘扬正气、祛除邪恶的目的。

  所祭十三贤,皆清廉爱民,居庙堂之高则为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为民解愁,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勋者。

  弘治十八年,青州知府彭桓修祠并作记,赞曰“诸贤德业,闻望炳炳宇宙间,长如日星,况于其故领之郡,流风余泽存而未泯”,修祠目的“昭前烈之修光而启后学之仰慕者”,并言自己到任知府三日,“谒于松林书院,得瞻十三贤之遗像而拜焉”,“所谓出于人心之公而关乎世教之大者,虽穷天地亘古今而不可废也,”于是因其旧而增华,拓其宇而加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杜思再修名宦、乡贤二祠,并重修松林书院,四十四年(1565年)春告成,副使陈梦鹤为之记。

  关于乡贤祠,嘉靖《青州府志》记载:“乡贤祠,在松林书院,即喜雨亭改建。祀春秋成覵,战国王烛、鲁仲连,汉谏议大夫江革,博士胡母生,御史大夫倪宽,孝子董永,河东太傅征士、辕固,郡掾祭酒薛方,晋孝子王兖,唐左仆射房玄龄,孝子孙既,宋沂国文正公王曾,平江守仇悆,侍郎王皡,中丞李之才,学士燕肃,冲退处士苏丕,状元苏德祥,御史张所,金尚书张行简,元佥事齐郁,侍郎于钦,御史傅让,学士马愉,大学士刘珝,孝子王让、冀琮,尚书陈经,布政使黄卿,副使冯裕,凡三十四人。二祠俱在松林书院,岁以春秋上丁日各用羊一豕一爵三帛一致祭。”

  从以上记载看出,松林书院乡贤祠每年在春秋季上丁日用一只羊、一头猪、三大杯酒和一匹布祭祀乡贤。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以此来祭祀乡贤,可见礼仪之隆重。明万历八年(1580年),宰相张居正毁天下书院,松林书院未能幸免,名宦乡贤二祠损毁,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书院重建,院东恢复二祠等建筑,名宦祠仍祀青州十三贤,而乡贤祠随朝代更迭,祭祀名单有所增益。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载:

  “入祠诸贤,《旧志》无文,兹依旧《府志》胪列如上。今祠,神牌多于旧者数倍,年代久远,无案牍可稽,姑依时代编录之,以俟厘定祀典者焉。”

  嘉靖《府志》最初载乡贤祠祀34人,至康熙《府志》载祀43人,康熙《县志》无考,咸丰《府志》载56人,光绪《县志》载54人(县乡贤祠59人)。增加的乡贤中较为知名者有:明兵部尚书邢玠、石茂华,兵部侍郎、赠工部尚书、端恪公冀鍊,光禄司卿冯惟讷,户部尚书王基,刑部侍郎朱鸿谟,工部尚书钟羽正,工部尚书董可威,礼部尚书赵秉忠及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冯溥等。

  所祭乡贤,官至宰相者房玄龄、王曾、刘珝、冯溥四人,至六部尚书等二品职位者有陈经、冯琦、石茂华、钟羽正、邢玠、王基、赵秉忠等数人,其皆科举出身,不但为官正直,膏泽斯民,颇有政绩,而且大多博学多识,工于诗文,有文集传世,可谓青州学子为官、治学、做人的表率。其中王曾、陈经、黄卿等人曾在松林书院(矮松园)读书或讲学,更成为松林学子之骄傲。

  明代礼部尚书冯琦在《维世教疏》说:“祠祀名宦,义在报功;祠祀乡贤,义在崇德。因以表扬前哲,亦以风励后来。”康熙《益都县图志》载:“祀典,用以崇德报功,为民请命,奠终古之天地,淑万世之人口,功德尊隆,祀典特首重焉。山川林麓,高城神池,神物所凭。先贤名宦咸著功德于兹土,其有威灵赫奕,人心向往,虽疆域各异,亦并祀之。”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建名宦和乡贤祠的目的和意义。

  如今,延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古老的祭祀仪式更是不复存在,但书院文化中崇圣崇道、化育人生的流风余韵必将永世不衰。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