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经济开发区内金澳科技公司
图为:华中家具产业园生产内景
图为:小龙虾加工车间内景
图为:曹禺文化产业园
核心提示
潜江被誉为“江汉油城”,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与石油能源基地。2009年,潜江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打造荆楚明珠”的定位要求,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效,在改造提升“化工医药、油气开采、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新兴产业,市域经济呈现出提质增量、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441.8亿元,同比增12.9%,增速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地域财政总收入47.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亿元、外贸出口3.4亿美元,居全省县域前列。
潜江化工
循环产业跻身全国一流
过去:业内名牌 也有非议
潜江化工,行业内颇有名声。
潜江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原名泽口工业园,以石油化工为基础裂变,是湖北省经国家发改委首批确立的17家重点省级开发区之一,是湖北省确定的52个产业集群之一。
2005年12月,泽口工业园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潜江经济开发区。曾因污染问题,广受关注。
现在:循环发展正入佳境
沿着宽阔的潜泽大道一路向前行,永安药业、仙桥化学、华润化肥、远达化工……长达15华里的化工走廊清晰呈现在面前。
仙桥化学是一家以盐卤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氯碱企业,2006年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利用首批试点企业。
在企业园区,副总经理杜启明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对盐水精制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钠非常头疼,使用氯化钡化学去除,不但成本高,而且存在重金属钡离子污染。现在利用冷冻方式将硫酸钠冷冻结晶形成芒硝,每年可生产芒硝1万吨,获利润50万元。至于废渣钙镁离子,已经成为方圆钛白公司废水处理的原料。
以仙桥化学为中心,周围聚集着相和、可赛、海滨、喜人、诚实等5家化工企业——“分食”其富余的氯气、氢气。仅此一项,仙桥每年可增收700多万元;5家关联企业则节约运输成本800万元以上。
走进永安药业,牛气扑面。2001年6月投资,该公司建成第一条年产2000吨牛磺酸生产线,短短7年产能扩大10倍,占据了全球牛磺酸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产能迅速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除环氧乙烷外的大部分生产原辅材料均可在园区采购到位,有4种由相邻企业直接管道供给——华润供液氨,仙桥供液碱,远达供应余热和亚硫酸钠,公司生产成本比同类企业下降30%。
在潜江经济开发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循环体系。近三年来,开发区经济总量以40%年均速度增长的同时,“三废”排放量逐年下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2012年,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06.8亿元,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效益正在凸显。
未来:实现化工全面循环
“想进园区的企业很多,我们现在是择优选企,按照循环体系要求对照选企。”潜江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继续推进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煤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化工产业的全面循环。”同时,延伸发展江汉盐化工业园和金华润循环经济产业园,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潜江家具
迅速崛起的家具第五极
过去:零基础
潜江历史上并不是传统的家具产地,家具产业对于潜江来说是一个空白,很多潜江人购买家具都去临近的武汉市。2010年,华中家具产业园落户潜江,一个千亿产业在潜江从无到有,迅速生根开花。
现在:家具城
3月20日,正值春分,记者来到华中家具产业园。
大厅墙上,有省委主要领导的殷殷寄语:“要着力打造华中家具产业园,使之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做到在潜江可以买到世界最好的家具,真正成为中国家具第五级。”
大厅正中间的沙盘上,清楚地展示着华中家具产业园的产业规模:园区总规划面积3万亩,计划总投资300亿元,分3期建成,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万亩,总投资100亿元。园区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基地、五个中心、一个市场”,即低碳家具生产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家具产业创意研发基地、企业总部基地;产品展销中心、商业服务配套中心、废水废料处理中心、原辅材料交易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多功能专业物流市场。
据介绍,该产业园创建之初,就成为潜江“一号工程”,政府实行保姆式全程服务。省政府也将之列为“十二五”重点在建项目。
许多“唯一”由此诞生:湖北家具产业唯一重点在建项目,纳入省政府重点调度;省林业厅唯一贴息的项目,凡入驻的企业贷款均享受3%的贴息;省发改委唯一列为开发区之外的“园中园”,享有经济开发区内所有审批的政策,企业入驻相关手续可在园区办理;中西部唯一可终生享受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的家具产业园区……
随着全友、ECO、好迪等“家具三甲”相继入驻,以及此前入园的弘康、嘉添、士鼎钢构等17家企业投产,产销两旺景象初现。
产业园执行董事何明富介绍,目前产业园实现了数字化运营,可以一天生产6000套家具,员工只需要简单了解数据和表格就可以操作机器,实现一次性将原木裁切、打磨、油漆、包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便捷的操作让家具园的产能进一步发挥出来,目前在已经入园的93家企业中,已有31家企业开工建设。
未来:全业态
“我们相当于全生态复制东莞顺德家具产业。”说起园区的规划,何明富信心满满。“从木材供应到家具生产,再到卖场直销,包括配件、物流,这里将是家具一站城。也就是说,你要想了解家具全产业链,进到园区,小到一个螺丝的供应,都能看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潜江龙虾
走向世界的“整只虾”
过去:从无到有到“害虫”
小龙虾并非潜江特产,其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20世纪初进入我国境内。小龙虾由于性喜钻眼打洞,在田间地头干了不少“坏事”,10多年前,还被潜江农民视作“害虫”。
现在:从肉到壳全身是宝
2012年,潜江淡水产品出口创汇达1.3亿美元,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这骄人成绩的背后,享誉全球的“潜江龙虾”功不可没,其出口额已连续9年摘得全国桂冠。
2001年春,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使全省300多万亩低湖冷浸田受益。此后,潜江又独立起草制定了两个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省级技术标准。尤其是首创的小龙虾与中稻轮作新模式,总结出了小龙虾“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虾养殖—成虾捕捞”的一整套标准技术,实现了小龙虾人工养殖,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潜江龙虾的红火首先是从吃开始的。通过举办三届“潜江龙虾节”,潜江龙虾成为湖北餐饮的一块金字招牌。以“潜江油焖大虾”、“五七油焖大虾”为招牌的餐饮店遍布湖北全省,利荣公司更是将分店开到了北京。据统计,在“油焖大虾”销售旺季,潜江市日接纳游客量达1.5万人,“潜江龙虾餐饮一条街”人头攒动,车水马龙。2011年8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潜江油焖大虾”为“中国名菜”的称号。
占领了人们的胃,还不够!“潜江龙虾”想要更多。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首个甲壳素深加工项目在华山水产建成投产。2011年,华山又投资4.15亿元启动甲壳素项目二期工程,新建氨盐、壳聚糖、壳寡糖等甲壳素衍生物生产车间、保健品GMP生产车间、研发中心、辅助设施等。
在科研团队支持下,2011年,华山水产参与起草的《甲壳素生产试验方法》列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修订计划。去年,华山水产在积极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甲壳素衍生物自乳化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了国际领先的甲壳素研发中心建设。目前,随着二期项目于去年6月竣工投产,华山和武大共同研发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粉剂、壳聚糖、壳寡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等近10余种高附加值生物制品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出口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
未来:由浅入深打造集群
3至5年内,潜江将建成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水产品加工及甲壳素深加工产业集群,带动10万虾稻连作农户、30万人就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由粗放加工企业向循环农业的跨越,推动潜江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目标实现。
曹禺花鼓
节会引领文化产业大提升
过去:花鼓领头雁
潜江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故乡,潜江花鼓戏则是湖北花鼓公认的领头雁,闻名全国。1984年1月,潜江花鼓剧团在京城连演13场。曹禺看到家乡人的演出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专门在《光明日报》撰文赞美潜江剧团的演出。1990年,剧团将曹禺名作《原野》改编成《原野情仇》,成为第一个把曹禺著作改编成花鼓戏的地方剧团,再次进京,并在中南海赢得了掌声和辉煌。
现在:发展新引擎
经过短短数年,潜江已成功打造了以曹禺、古章华台、潜江龙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协调发展的节会经济形态。汇聚了曹禺祖居、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世博会湖北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的曹禺文化产业园,成为湖北省首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从2004年开始,潜江市举办了两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和三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龙虾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曹禺文化周被评为“中国最富盛名文化艺术节”和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
在节会效应的助推下,潜江积极依托文化平台招商引资,在第二届曹禺文化周系列活动期间,潜江共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达218亿元。第三届龙虾节,成功签约投资项目42个,签约金额达228.23亿元,创下了潜江节会招商新记录。
借助曹禺文化周、潜江龙虾节两个节会活动,仅2012年,就吸引包括英国利兹大学文化交流访问团在内的70多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到潜江,累计引进外商投资500亿元以上。
赏花海、游梅苑、听花鼓、品龙虾,找准了发展定位后的潜江文化旅游业从2009年开始发力,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2009年至2012年,潜江文化产业增加值由6.44亿元增长到15.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75%提高到3.5%。特别是2012年,接待中外游客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44.8%。
未来:打造文化名城
天下第一台章华台、李汉俊、李书城,潜江还有很多有待继续挖掘的历史、名人资源。去年10月,该市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到6%。建成中部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建成文化设施标准高、文化品牌影响力大、文化活动形式多、文化产业发展快的文化名市,逐步将潜江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戏剧之都”。
本版文字:记者 陈鹏通讯员 陈洪思 胡定平王本伦
图片由潜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