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谷》200cm×200cm2012年
4月9日,“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中国内地6城市艺术巡展的揭幕展。3月29日,张江舟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他希望将人物画注入更多灵魂,因为作品只有触及灵魂,才能直指人心。
>>展览
水墨勾勒生命关怀
张江舟将这次展览定义为从艺几十年来的首个个展,因为他很重视严肃创作,这也是他花费最多心血的创作。
张江舟根据“5·12汶川特大地震”题材创作的《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曾以对生命骤逝之殇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正是汇集了画家自《殇·戊子记忆》以来基于“生命之殇”这一精神母题精进求索呕心创作的四十余幅作品,其中以200×200cm以上的大型水墨人物画作为主。
回望这段创作历程,张江舟表示:“这批作品应该说是由汶川地震引动的、对价值的思考,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性展览,与大众、与社会去交流,去碰撞共鸣,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展览中还涵盖了张江舟前些年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也被借出与公众见面。而张江舟多年来带学生外出写生的一些水墨写生作品也将一并展出。
据悉,“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将于4月至9月在北京、郑州、西安、济南、南京、广州六大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并同步举办艺术研讨会,其中北京首站将于4月9日至17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创作
《殇》倾注全部情感
本次展览的《殇》系列是张江舟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集中创作的作品,这也是张江舟这一段长达几年欲罢不能的旺盛创作状态的延续,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集中爆发。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江舟有种情感一直挥之不去,内心有一种艺术家的冲动,但是他又不忍心去画那种惨烈的地震场面,也不愿意去简单地表现一些抗震救灾的场面。直到2009年春节,张江舟才真正开始《殇》系列的创作,他更想通过这批作品传达汶川地震带给他的一些有关生命、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
《殇》系列的创作是种考验,也是一个不断回忆那段痛苦记忆的过程。在这个系列中,张江舟倾注了全部情感,他称其为暴露隐私的过程。“画出来就是要给大家看的,但艺术家的创作却又是艺术家最大的隐私。这批画倾注了我若干年来内心的很复杂的一些情感,也应该说是我情感上投入最大的一批作品。”张江舟说。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民》系列,到如今的《殇》系列,张江舟的视角一直在变化,《殇》系列从表达个体的人上升到表达共性的生命,从表达具体的造型到表达生命的存在,让公众看到一个全新的张江舟,也为人物画创作注入新的内涵。“这是我最痛快的一批画。我感觉是真正的内心的一些东西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能够表达出来,或者说是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来说应该是一种快感。”张江舟说。
严肃创作触及灵魂
张江舟祖籍安徽,生在福建,长在河南,从小就学习绘画,在军队大院生活,15岁起背着画具去当兵,打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了战场的生与死,经历了战场的枪林弹雨,他对生命有种切身的感悟。中国传统的功夫在画外,汶川地震引起张江舟战场的经历、部队的经历,还有几十年生活辗转的经历,当画成为一种载体,这些情感落到他的笔上,则是一个综合情感的呈现。
平常忙于画院的工作,张江舟的创作时间都是在晚上,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他集中创作的时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江舟就沉浸在创作中,这个时候也是他内心活动最复杂的时候,这批画正是记录了他多年来内心的很多感动和美好,其中也有很多痛楚。
“市场经济带来很多低俗的东西,严肃的创作是要触及灵魂的,触及灵魂的现在很少,作品只有触及灵魂才能直指人心。”张江舟说。
人物画融入山水精神
在中国画的传统里面,人物画很少达到崇高、圣洁的境界,但山水画达到了中国人画水墨需要达到的精神高度,张江舟则是把山水画的境界、意境这些东西,这些精神要素放到人物画里面,为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新的诠释方式。
水墨人物画一路走来,对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质疑颇多,甚至有人说这是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消解和伤害,张江舟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现有体系上形成突破。“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成果是不能否定的,这是近百年来最大的成果。我觉得非议主要来源于人物画语言的精神性开发不足,绘画语言自身功能性开发不足。”
远观张江舟的作品,山的结构跃然纸上,张江舟表示:“人物画比山水画少了意境,我希望画面本身能够透出山水画的意境和气息,我的这批画和山水有很深的关系。”
>>记者手记
军人出身特别能吃苦
很多人称张江舟为中国美术界第一大帅哥,36年部队生活的经历,锻炼了他非常强的纪律性。约在下午3点半的采访,他分秒不差地回到了办公室。张江舟在办公室从来不画画,因为经常会有人打断他创作,于是他将所有的创作时间放到了晚上。回到家画画到凌晨3点,睡六个小时,起床工作。
看过张江舟在矿厂体验生活时拍的照片,搭着矿工的肩膀,一身不太干净的衣服,笑得很灿烂,就像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