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31日南方日报广州观察文博版,曾推出报道《大宅主人今安在 姊妹洋房自凋零》,讲述广州西关幸福二巷新街三座4层楼高“姊妹洋房”的故事。近日,“三姊妹”之一的冯家大宅的后人杨小姐,找到南方日报记者,并与文保专家故地重游,一同揭开这座大屋的神秘面纱。
■格局壁炉生气度 方寸有余情
打开了9号楼那面中西合璧的圆拱趟栊门,冯家大宅的首层竟是烟尘滚滚,尘屑遍地。冯家的唯一租客以木工营生,大宅的首层便成了他们的加工场。由于室内光线不足,记者一行只能凭着自己的触感,体会这座老房子的岁月沧桑。走在发出“咯吱咯吱”声音的木楼梯上,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危危乎”,甚至随着记者的步履而晃荡起来。然而,当东家掸去地上的尘屑,图案精美的六角形阶砖便绽露出往日的神采。
“这是彩色水泥花阶砖。”文保专家鉴定后说,“现在也只有福建一家工厂还在制造,半个钟头才能造一块,每平方米要900多元。”
文保专家一一甄别出房间的种种古老物件,如各色各样的磨砂玻璃,透光的同时却不通透,隐约浮现大户人家的不凡气象。房屋的中部还开了一扇天井,这是为了确保房间的采光。在三楼的地板上,还发现一个木质的神秘物件。物件呈长方形,顶上还有一个圆拱。拱上有西式花纹装饰,还镶有三块镜片,而木框通透的部分估计原由玻璃镶嵌,好像教堂的窗花。而框架本身,既似梳妆台上的陈设,又似壁炉框上的支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多番量度,发现木框形制与壁炉最吻合。但壁炉的空洞较大,放上去又似乎易被点着。广州本属南国气候,但当时的富家大户,往往安装壁炉,以增西洋气派。而冯家大宅每层都有一个壁炉,且以不同的烟囱作出口,防止炉灰乱窜,可见设计考虑之周全。
■身世声威远南洋 财雄竟一时
随着老东家的现身,冯家的来头也渐渐浮出水面。在三楼的正厅里,传说中的那面“逸荪仁兄大厦落成之喜”的镜子,依然静静地悬挂在墙上,镜面的省港商号,依然清晰可辨。而在三楼的中堂,还悬挂着一幅老者的黑白肖像,他的神情端庄,见者无不肃然。据屋主杨小姐介绍,画中的老者便是镜子的主人冯逸荪。从冯逸荪算到杨小姐这里,已经是四代人了。
杨小姐向记者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家便在省港一带从事进出口贸易生意,成绩斐然,货品远销东南亚。及后衣锦还乡,置业广州,巨资购下这座洋房。其中一、二、四层出租,三层则归三个儿子共用。当年冯氏相识之人,也是“往来无白丁”。据冯家后人忆述,其中梁祖卿,曾是上世纪前半叶香港“宝昌栈”的股东之一,其本人也兼营工业,曾开设香港唯一的“骆驼牌”水壶厂,后人将家族生意维持到了今天。
但冯逸荪家族的处境,就没这么幸运了。杨小姐也提到“一板之隔”的遭遇,也就是传说中的10号楼:这半边楼层在日军侵华之际,遭到了哄抢,而且被火焚毁。至于冯家所在的9号楼,在“文革”期间,也惨遭红卫兵的捣乱,所有壁炉都遭人打坏。这也使得冯氏后人对家族的“威水史”缄口不言,随着对生意场远离,晚辈对先辈事迹的印象也变得相当依稀了。
但杨小姐对于租住4楼的卢海鹏、卢海潮一家,印象仍旧相当深刻。据她介绍,在卢家租住的日子里,由于卢海潮的妻子陈小莎也是梨园世家,胞兄便是粤剧名伶陈笑风,一大家子常在山花后的露台吹拉弹唱,好不快活。直到卢海潮的儿子出生,卢家仍是这里的租客。杨小姐还记得从前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卢海鹏因人在香港,他的头像是被“PS”上去的。这些都凝结成了幸福巷里的“幸福往事”。
■去向垮塌成憾事 维修未可期
冯宅的后屋,由于年久失修,数年前终于垮掉了。垮塌后留下大洞,正好位于壁炉所在的房间。杨小姐表示,由于四楼的这个位置是露天的,长期日晒雨淋,一直渗漏也无人理会。结果不仅三楼的天花垮了,连二楼的地面也一并塌陷,以致如今房子从头到脚都穿了一个难看的破口,冯家只好用一面帆布盖起来遮羞,也提醒房客避免误入,防生意外。
对于房屋的维修,杨小姐并不是没有这个念想,只是由于家族成员早已星散,租客的事宜也非由她经手,实在无从谈起。冯家的后人,近年也陆陆续续清走一些留下的家私杂物,这些行动事前都没有互相知会。
杨小姐当场就房屋维修的问题,向文保专家咨询。对此,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专家赖晓青表示,根据目前的文保要求,房东必须先对房屋作出修缮以后,才能向有关部门申请拨款。而且,修缮过程必须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不改变房屋的原状。
“至于如何进行修缮,房东可以自行聘请专家,或由政府介绍专家进行指导。这些专家一般都是不收费的。”赖晓青说,“房屋能否被评为文物或历史建筑,这还得视乎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来评定。”
然而,在业界看来,国内对于房屋价值的评定,往往由“专家意见”所把持。这些意见所得出的结论,只有“定性”而无“定量”,标准十分模糊。而同样的评定,在香港则会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并根据建筑的价值进行保护。
“现在,国内的文物保护的申请是越来越难了。”赖晓青感叹道,“如果要申请,必须由全体业主签名才有效,但这些私房的产权往往都搞不清楚,要凑齐所有的业主几无可能。”
记者在临走时发现,就在从前卢海潮开“家庭私伙局”露台地面上,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痕,轻轻一踩便觉十分松软,似乎随时都有塌陷的危险。冯宅前楼的阳台,会否遭遇与后楼相同的命运,恐怕短时间内都只能企望它“自求多福”了。
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图/刘伟伦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