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凫水”打救萧红--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萧军:“凫水”打救萧红

2013年04月04日17:42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文坛墨迹

  □彦火

  今年2月至3月,香港艺术节推出以东北著名女作家萧红一生为题材的歌剧《萧红》,令人瞩目。

  萧红及其作品近年成为舞台热门题材。四年前的2009年,著名导演查明哲根据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改编的大型评剧《我那呼兰河》,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也赢得众家口碑。

  萧红一生之中,与三位东北知名作家萧军、端本蕻良、骆宾基有过不同程度的关系。我与这三位作家均有交往,也略知他们个中交往的底蕴。这里先说萧军。

  萧红中学毕业时刚刚17岁,便在家长的安排下与哈尔滨同乡汪恩甲订婚,并于1932年与他同居,并以赊账形式入住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在萧红怀孕后,汪以借钱为由,一去不返,把萧红撇在旅馆。旅馆老板因萧红没法缴交租金,准备把她卖给妓馆还债。

  萧红在恐慌下,只好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主编求救。该主编一时无对策,只好写一封安慰信和连同几本文学书,让在那里发表过文章的萧军捎去。两萧晤面,萧军读到萧红写的小诗和听到她讲述的经历,这个硬汉被打动了。

  萧军原名刘鸿霖,“萧”是他的笔名。因为他喜欢“打渔杀家”里头的老渔夫萧恩,因此笔名就用萧。又因为他是军人出身,所以就干脆叫“萧军”。换言之,萧军葆有东北男人的粗犷野性,也有好打不平的禀赋。那个年月,趁“东北大水”淹没东兴顺旅馆之际,萧军“凫水”把萧红打救出来,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英雄救美现代剧。套萧军的话是“我们遇合了,我们结合了吗?”

  两萧的结合,也许是天意,他们之后的仳离,也是冥冥中注定的宿命。

  萧军是军人出身,有刚烈甚至粗暴的一面,萧红是彻头彻尾的弱女子,如一叶饱经风浪的独木舟,需要有一个平静的海湾停泊。萧军说,萧红是小夜曲,他自己是交响乐,一刚一柔本来可以兼济和合,奏出一阕天上人间美满乐曲。相反,若两者某一方走上了极端,肯定会变调的,溃不成曲。

  两萧经历了六年情感的跋涉,最终以分手告终。

  萧军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都是于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协助下,编入《奴隶丛书》,并作为重点出版物,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难得的是,鲁迅亲自写了序,有名人效应,甫一出版,两萧即震动文坛,成为一时瑜亮。

  相对端木蕻良、骆宾基,我是较晚认识萧军的。

  1982年初秋,新加坡举行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内地被邀请作家有萧军、萧乾、艾青,香港则邀请了金庸与我。金庸无暇去,我则应约赴会,萧乾与艾青都是老朋友,与萧军素昧平生。萧军是在女儿萧耘陪同下出席的。萧军身躯岸然,白发苍苍,阔脸大鼻,容光焕发,步履刚健,声如洪钟。已届八十岁老人,腰板仍是挺直的,颇有军人的遗风。他是三位老作家中,身体状态最好的。六年后萧军在北京逝世,今年6月恰巧是他逝世25周年。

  那一年,内地三位老作家参加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后,回程途次香港,我陪同两萧(萧军、萧乾)一艾(艾青)在香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

  萧军在香港期间,我们谈起萧红南来香港的事。

  上世纪40年代,许多知名左派文化人、作家因为政治迫害,南下香港避难。萧红也跟随端木蕻良南来,五年后,萧红在香港逝世,下葬浅水湾。因当时香港政府不重视文化遗迹,当时“萧红墓已经被糟蹋得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叶灵凤语)。1957年在包括叶灵凤、曹聚仁等有心的文化人奔跑下,终于把萧红遗骨迁往广州东郊银河公墓安葬。

  不管怎样,浅水湾是萧红的葬身之地。于是我主动请缨,陪萧军及其千金萧耘到浅水湾滩头,凭吊一代才女始初下葬之地,同行的还有萧乾的太太文洁若。

  岁月不居,沧海桑田,当年萧红下葬处,已无从辨认。那天风和日丽,与萧军父女在浅水湾漫步,耳鼓涨满潮声风涛,仿佛在诉说一个教人肠断的故事,令人黯然。

  注释:

  这帧字是萧军从香港返北京后题赠的旧诗作。诗注提的“老画家高其佩”,是清代官员、画家,指画的开山祖。高是名宦后裔,为清汉军镶白旗轻骑都尉高天爵的第五子。雍正期间曾升刑部右侍郎,后惨遭革职,从此脱离仕途,时年六十七岁。他虽久居他乡,身游宦海,但不忘故乡,在画上常题有“铁岭高其佩指画”字迹,其指画已神乎其技。此诗是萧军借高其佩指画墨鹰图抒怀寄志。

  彦火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