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菜叔
今天开始连载《卖菜叔日记》,作者卖菜叔,原名姚启中,安徽阜阳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他在北京靠卖生姜、大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供养孩子上学。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靠一本字典、一沓纸、一支笔,花了三年时间,写了一部2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
我是一个粗人,只上到小学四年级。我怕到了北京后账都算不清,特意跑到集上花8块钱买了个计算器。我找到在北京卖咸菜的一个同学聊天,东拉西扯了半天,就是说不出那句“我想和你去北京搭帮卖咸菜”的话来。从小父亲只会对我说好好上学,听老师的话,从没教过我怎么求人,要我说句求人的话比让我上天还难。
那天我和同学说了一堆闲话后,终于试探着说:“你在北京这两年发财了吧?我光去山东打工拼死拼活也挣不着仨瓜俩枣……”话还没说完,同学就听出我的意思,说:“你想去北京得和你亲戚一起去。”当时我想,也是,同行是冤家,非亲非故谁愿意带我啊。我想到还有姚兴帮大侄子,可以求他帮忙。
那时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欠下的许多债让我们的日子仍旧过得捉襟见肘。父亲去世后撇下3840块钱的债。这些钱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可对当时的我们家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啊!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因为我那智障父亲,整天哭哭啼啼,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最后气死在她用120斤粮食换来的两间茅草屋里。我媳妇从小在娘家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突然来到这种环境下生活,那种难受可想而知。有时她也会因为忍受不了而哭泣,我心如刀绞,只能劝她说:“不哭不哭,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干活,让你过上好日子!”
那年大儿子姚国庆刚满3周岁,家里没钱给孩子买水果吃,只好盛两瓢麦子和人家去兑换。那时卖西瓜的都开一辆手扶拖拉机,儿子听到外边拖拉机的响声,就会兴高采烈地跑到灶屋的锅台上,拿起切面条的老切刀去和人家换西瓜。卖西瓜的看着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孩儿,便大大方方地给他抱了一个大西瓜!
父亲去世时我们欠下一大笔医药费,有一天,债主找上门来。媳妇急得抱头大哭,我上前劝说:“别哭了,明天我就去杨庙中学教学楼工地干活去。”
我在家乡杨庙中学建教学楼,一天10块钱的工资,只管一顿中午饭。工地食堂的菜每天除了冬瓜没有别的,我就把家里腌的半坛子咸蒜瓣拿去分给大家吃。
有一天中午,村里几个年轻人到工地楼顶上看人干活,姚兴帮大侄子说我:“你怎么在这里干活呀,这么热的天能挣几个钱!起三更爬半夜,活那么累人,整天爬高上低也危险,等到收完庄稼去北京做点小买卖吧!”
想到这里,我心里有了主意,就盼着去他家碰碰运气了。第二天,我强打着精神趁着天刚黑,走到他家门口。我仔细一听,爷儿俩还在吃饭呢。我犹豫了,在他家门前紧七步慢八步地来来回回,要是有人看见一定会骂道:“你看他那个劲儿!肩膀上扛个脑袋就想去北京,他要能去,傻子都能去了!”
当时,我在威海的被子、工具都带回来了,已经没有了退路。我心一横,推开了姚启德大哥家的门,姚兴帮大侄子看到是我,喜笑颜开地说:“是二叔啊,您吃过饭了吗?这还有酒菜,再喝两盅吧!”我回答道:“我已经吃了。”姚启德大哥问我:“你今晚来有事吗?”我嘿嘿地傻笑两声,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想和兴帮大侄子一起去北京卖咸菜好不好?”说着心里也犯嘀咕,这不是临死打呵欠——瞎张嘴吗?
没想到他们爷儿俩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行呀!”我那热心的姚兴帮大侄子又补充一句:“等秋收农活忙完了,咱们一块儿去!”我当时高兴得恨不得一下子回到家告诉媳妇这个好消息!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