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蒋公“面子”刻画知识分子“里子”--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借蒋公“面子”刻画知识分子“里子”

2013年04月06日15:38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观南大文学院、硕士剧团出品的话剧《蒋公的面子》

  朱光

■《蒋公的面子》剧照 图TP

  连日来,由南京大学学生编剧演出的喜剧《蒋公的面子》在沪上演。它以悲喜交集的对白、举重若轻的表演、似有似无的导演,在花枝招展的爆笑喜剧包围下,“杀”回现实主义话剧的根本,呈现出一种不“搞”即笑的“悲戚戚”。剧名曰《蒋公的面子》,倒不如说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子,他们的骨气、傲气、酸气、迂腐、耿直,还有他们作为学者的思想品格。剧中人的纠结情绪感染到了观众,并引发深思,以至于剧场门口排起了买剧本的长队。

  故事取自传说

  该剧基于1943年蒋介石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历史背景,撷取了一段流传甚广但无史可考的传说并就此展开:蒋介石当中大校长并不招教授们“待见”,因此他想请三位教授吃年夜饭。以胡小石教授为原型的夏小山,是一吃货,惦记着宴席上有火腿烧豆腐想去赴宴,但有碍于曾在学生面前公开指责“蒋介石没有学术资格当校长”,怕显得言行不一。以陈中凡教授为背景的时任道,因自己的学生上街游行呼吁抗日被蒋的队伍杀害不想前去,但挂念自己流散在桂林的9箱古籍藏书,考虑着是否能托蒋运到重庆。胡小石和陈中凡均是南大教授,与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不过,汪辟疆并没有成为剧中第三位教授的原型——卞从周这位相比之下最乐于赴宴,只希望有两位教授“陪绑”的人物,是虚构的角色。

  虽然人物和故事真真假假,但是三位知识分子——无论是反蒋的时任道,还是倾向于“加入蒋的政府再帮助它前进”的卞从周,抑或对美食的兴趣远大于蒋的夏小山,都拥有思辨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这是戏中最珍贵的“史实”。

  结构设置独特

  全剧貌似围绕“蒋公的面子”展开,实则剖析了知识分子的面子和里子。去赴蒋公的宴席,是给蒋公面子,但是因为整个学术圈不认可蒋的校长地位,因此赴宴的“代价”就是教授们自己没面子,甚至没里子了——这就好似一个硬币的两面。

  代表着偏左、偏右和无所谓三种类型的教授,就此展开唇枪舌战。既不反蒋也不拥蒋的夏小山,为了一道珍馔表示,如果请柬落款不是“校长蒋介石”,他就赴宴。悍然反蒋的时任道,因担忧古籍下落而一边唾弃赴宴之人,一边要求卞从周出席时替他拜托蒋去运书。此举大大伤害了卞从周的自尊。“宁可失恋,也不要三缺一”的夏小山,原计划在时家与两位教授和时太太搓麻将。出于礼数,但又无米下炊的时太太瞒着丈夫向卞教授的夫人借钱买菜烧饭,菜量还要减半。当借钱请客之事被挑破后,三位男教授分别因为美食减量、自尊受伤、彼此抬杠等原因恼怒对方,竟然发展到抓起麻将砸桌子、砸地板、砸人——虽怒不可遏,但也要顾及面子不动手打人。其中,还穿插了一段对于“辩证法”的哲学辩论。

  而最可悲的是,在20多年后的“文革”,当必须“交代”当年是否赴了蒋公宴席时,这三名“牛鬼蛇神”的回忆,是那么的不一——未必是人在非常时刻本能的自救反应,而是环境和时间已悄无声息地消磨了个性……全剧最终并没有给出他们三人当时是否一起去赴宴的定论——这已经不重要了。

  内涵相当深刻

  全剧,其实是从1967年开始的。三名“牛鬼蛇神”依然“攀比”,但内容完全不同:“我右派帽子早摘了”“我虽然是历史反革命可我没戴过帽子!”当夏小山唱曲时,当年铁肩道义的时任道害怕地让夏小山别唱“四旧”!

  在舞台左侧的两位老人,指着右侧的两位年轻教授:“那是你么?”这才开始了1943年的回忆。在两个时段的交错中,三人纠结的对话和关系层层递进……人物个性中的喜剧因素也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荒谬。

  虽然该剧只有两个时段,但是所体现的人物、故事、妙语在眼下也相当触动观众。话剧的奇妙,就在于向观众直接展现“灵魂在火上的炙烤”,由此激发的联想使得剧目更加深刻、更有能量。 朱光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