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生魁首”汪世瑜:一个眼神,一出戏--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巾生魁首”汪世瑜:一个眼神,一出戏

2013年04月13日07:1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汪世瑜在《长生殿》的剧照。

汪世瑜在《西园记》扮演张继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汪世瑜舞台剧照。

汪世瑜指导学生。

“巾生魁首”汪世瑜:一个眼神,一出戏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之际的江苏昆山一带,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明中叶达到鼎盛,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在语言上,有南昆和北昆之分,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俞振飞、朱传茗等是近代昆曲表演的代表性人物。

  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桃花扇》中的侯朝宗,《风筝误》中的韩琦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他还是戏迷们公认的“巾生魁首”,曾荣获第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策划:赵洁

  文/图 上海站记者 李晓璐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

  就是指挥眼睛进行各种转动

  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日,苏州下着瓢泼大雨,正在翻新重建的苏州昆剧院门前的路上处处是泥泞。下午两点,汪世瑜准时在泥水环绕的苏州昆剧院门口出现,一身黑色皮衣,拎着一只黑色的公文包,腰板笔直,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咱们找个地方去。”声音洪亮,极富激情。一时间,很难将这个风风火火的汪世瑜与舞台上的俊美小生联系起来。直到他谈起昆曲时,一道凝神入戏的目光、一个袖子底下微微跷起的兰花指,一句不经意的唱词,让人在恍然间,已不禁随着他进入昆曲那细腻幽雅的意境中去了。

  五年前,杭州一家媒体评选《四版“张继华”,你觉得谁最帅》的活动,时年68岁的汪世瑜力挫三代昆曲巾生,成为昆曲《西园记》里“最美的张继华”。一个女戏迷给出的理由是:“眼神。”汪世瑜笑了:“那时,舞台没这么宽、这么高,穿上厚底靴子往台上一站,也是个玉树临风的小生。”言语间有些唏嘘,但所言非虚。当年,面容秀美、表演精湛的他算得上红极一时。从1962年他第一次出演《西园记》中的“张继华”开始,这出戏就演了不下500场。

  如今,汪世瑜老了,时光在他的眼角、额头处平添了好几处褶子,但唯有眼神依然如故,明亮如水、顾盼生姿,一个眼神便是一出戏。汪世瑜说,在舞台上,眼睛一定要专注、准确,才能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完全传递给观众。说着,汪世瑜忽然挑眉,时而微闭双眼,时而睁大双眸,“醉汉就是这样,明明睁不开眼睛,却偏偏还要睁开。眼神的表现力是需要不断观摩和练习的,三分天赋,七分努力。”汪世瑜边说边演示。

  为了练出被戏迷们“津津乐道”的传神双眸,汪世瑜一得空便对着镜子、湖水反复演练各种神情;为了练出在舞台上眼神不动的定格表情,他长时间盯着远处树枝上的小鸟,即使眼睛酸疼流泪也丝毫不动;为了练出各种灵活的眼神表现力,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指挥眼睛进行各种转动。汪世瑜说:“我那时无时无刻不在训练自己的眼睛,只为了舞台上的一个眼神。”

  为了演好小生 曾经扇不离手

  1941年3月28日,汪世瑜出生在江苏太仓一户小康人家,祖上都是商人。即使现在,家族中也只有汪世瑜一人选择从事文艺工作,而他之所以会走上昆曲表演这条道路,源于童年时的一次调皮经历。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汪世瑜和同学一起到昆山游玩,正巧看到昆山在招昆曲演员。当时招募活动已经进入了复试,然而年少气盛的汪世瑜缠着面试老师要求一个考试的机会,“老实说,我那个时候根本不了解昆曲,而且读书的时候,我的音乐成绩很差。”但汪世瑜是有天赋的,他的双眸大而有神,声音洪亮,更重要的是,记忆力非常不错,正是这点被当时的主考官周传瑛一眼相中,汪世瑜便成为周传瑛门下的弟子。但是,当周传瑛的徒弟可不容易,因为他是出了名的严师。当年,汪世瑜练习走三步方步,就被周传瑛要求走了整整一个月。多年后,汪世瑜才了解到老师的一片苦心,“小生讲究的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这就必须要演员一出场就做到在精、气、神、貌上都给观众一种气场上的俊美,这是细节也是关键。”

  这件事给汪世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他在细节上便从不马虎。小生一般代表了年轻的公子哥,习惯扇不离手,以不时展示自己的风貌。汪世瑜为了演好小生,便从扇子着手,“练习扇子功不能只是单纯指尖的练习,还得了解古时候的人为什么要随时带着一把扇子,扇子究竟在他们心里是怎样的地位。”琢磨完这些,汪世瑜也学着古人,随时随地都带着把扇子,不时把玩一番,还研究着如何把玩才有小生的气质。时间久了,一把跟了汪世瑜十多年的扇子被他把玩得油光闪亮,俨然成为他的心爱物。

  但这些在汪世瑜眼中仍然是基础,他觉得,要充分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不能只注重唱腔和动作,还必须从内心入手,“小生的装备都一样,头戴方巾,脚踏长靴,如何演出不同的小生,就得完全了解这个人物,研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比如《牡丹亭》里的柳梦梅是杜丽娘杜撰出来的,就得符合杜丽娘的心态,表演时得主动、温情,而《玉簪记》里的潘必正则比较收敛,进一退二,这两者就有很大的区别。”

  在艺术上从不墨守成规

  如今,73岁的汪世瑜更忙了。他忙着给各大昆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忙着给各大高校师生讲述昆曲之美,忙着给各大戏剧团的演员们排练昆曲,还忙着收徒弟。到今天,汪世瑜的徒弟已经有8个了,4个隶属昆剧团,另4个却是其他剧种演员。其中有一个更出名,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虎队”中的“小帅虎”陈志朋。

  他们愿意拜汪世瑜为师,汪世瑜便愿意倾囊相授。他为不同的徒弟制定不同的教授方案。比如,教女徒弟扮演小生的时候,他就会要求她们“气息要打开,向上提,腰板得挺直,幅度要大,要显得外向”。而教导男徒弟时,则“要内敛,要回收”。对于自己为什么收了四个非昆剧行业的演员当徒弟,汪世瑜解释道:“在艺术上,我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我希望让别的领域的演员也能接触昆曲,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昆曲。”

  为了这个“任务”,汪世瑜现在一年四季到处跑,最忙的时候,大概是为青春版《牡丹亭》担任艺术总监的时候。除了为新晋演员们传授经验之外,还为此版本输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带来了许多创新。他将原来较矮、较窄的舞台扩大,让观众的视觉更加宽敞;他提出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过去演员们常穿的花花绿绿的戏服必须改良,让昆曲女演员第一次穿着雅致的外衣,显出了身段;他建议将背景灯光稍调暗淡,突出演员的色彩。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之后大获成功,但汪世瑜仍不满足。紧接着,他随即又推出了厅堂版《牡丹亭》,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大厅里,他让观众与演员们近距离接触,演员的水袖几乎挥到了观众的鼻尖。“我只希望在保留传统昆曲的精髓的前提下,让昆曲在经过创新和改良后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走得更远更好。”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