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2013年04月14日13:47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本期登场:《有爱还不够》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海晏 著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是近年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一门非常实用的“复制卓越”的心理技术。作者华海晏是美国NLP大学授证NLP专业执行师,致力于一种全新亲子沟通教育模式的研究,不授予改变孩子的方法,而是着眼于改变父母自身的观念、态度和看法,让亲子沟通更顺畅,收获完美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影响,最终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人。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NLP有一条预设前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8.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NLP有一条预设前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动机不会错,只是有的时候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只要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了他这个人,而只有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正面动机,才更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动机往往处于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被发现。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简单的方法是问该行为企图得到什么价值。

  萨提亚女士说过:“所有行为都有目的,我们要区分行为的意图和结果。”

  智慧的父母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孩子行为后面的正面意向。

  记得女儿五岁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饭吃得越来越少,有一天甚至只吃了一口就说吃饱了,要下去玩。相信很多家长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形,那到底是孩子胃口不好呢,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我决定问个明白,于是我问女儿:“你不想吃了吗?”

  “是,我吃饱了。”女儿回答道。

  “吃那么少,会长不大的,亲爱的。”

  “我就是不想长大。”女儿倔强地说。

  这的确是一个很反常的回答。

  “长大有什么不好呢?”我继续问。我没有问“为什么”,因为直接问为什么,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如问她不想做的那件事情的坏处是什么,这样对于她来说,更容易回答。

  “长大了就容易老了。”

  “老了又怎么样呢?”我继续往下追问。

  “老了就会死的。”

  “我不想死!”女儿补充道。

  “死了又会怎么样呢?”也许一般人听到“死”字,会感觉不吉利,会阻止孩子,甚至说孩子“胡说八道”。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想了解在孩子心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所以穷追不舍。

  “死了,死了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听到女儿这句话,我不禁心头涌出一份感动。真的没有想到,在女儿不吃饭的背后,竟然藏着这么深的一份动机,藏着这么深的一份善、一份爱!

  透过与女儿的互动,我再一次领略到“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这条NLP假设前提的威力。

  不吃饭,不是因为饭菜味道不好,不是胃口不好,也不是孩子贪玩和调皮,只是因为孩子把“吃饭”和“长大”联系在一起,把“长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于是“吃饭”就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不吃饭”就等于可以抗拒“死亡”,“不吃饭”行为背后的动机却是“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表面上听起来是害怕,是恐惧,可是在更深层却是“爱”!

  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可爱呀!只不过,孩子对爱的呼唤,需要他们的父母用心去听,用慧眼去看。

  8

  真正了解孩子,让亲子交流再无障碍

  华海晏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