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 杜琪峰的变与不变--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毒战》: 杜琪峰的变与不变

2013年04月18日00:49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电影《毒战》剧照。

  一直以来,杜琪峰被认为是坚持香港本土特色的导演,在港人导演陆续北上的时代,我们只能在他的电影中重温纯正的港味。《毒战》作为他第一次北上的试水之作,如果放在整个银河映像的作品序列中来看,它并不优秀。可是如果将它放在大陆警匪电影这个生态中来观察,它的意义则要大得多。

  从影像上来看,《毒战》中几乎看不出杜琪峰的标签式的镜头语言。开篇收费站一场戏更像是国产电视剧,灰暗的画面,不修边幅的演员,某些场面甚至可以用粗糙来形容,这种看似接地气的影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观影的顺畅。杜琪峰华丽的长镜头、以静制动的场面调度、光线对比强烈的色彩通通不见了。我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剧情的节奏太快,导演想给的太多,特别是孙红雷扮演的卧底,需要在剧情的推进中交代人物性格,留给导演在影像上雕琢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所以尽管整部影片节奏一直很快,却也让人看得疲惫。

  反观银河映像以前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都市景观。狭长又拥挤的街道,看似安静实则危机四伏的商场,甚至是简单而热闹的游戏厅,都能让人感受到香港特有的文化氛围。杜琪峰擅长以这座他熟悉的城市为背景,来表现游走于人性灰暗地带的各色人等——尤其是香港回归前后的港人——漂泊不定的心态,比如《两个只能活一个》。而当他顺应时代潮流,北上来到另一个语境下的大陆,他的影像风格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在这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标志性的建筑,整座城市的形象是模糊的,正像每位角色的名字一样都取得非常随意。

  除了影像上的变化,《毒战》在电影主题的表达上也发生了变化。曾几何时,银河映像几乎就是香港黑色电影的代名词,银河编剧组创作了一部部包含正邪厮杀、挣脱命运牢笼的杰作。在他们的电影中,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晰,而且有一种强烈的游戏感。杜琪峰深受法国导演梅尔维尔的影响。在梅氏代表作《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龙在巴黎的地铁中与警察来回周旋的情节早已成为黑色电影中关于游戏感的经典桥段,《暗战》、《全职杀手》等作品也都是一曲曲或悲壮或残酷的强盗悲歌。而在《毒战》中,这种游戏感消失了,正邪之间界限清晰,黑白分明,以孙红雷为首的警察要抓住毒枭,毒贩古天乐要戴罪立功以求自保,融入了大陆警匪片的叙事套路。警察与匪徒第一次开始联手,这时只能靠酒店中“真人掉包”这种比较常见的手法来营造戏剧冲突,没有了银河映像以往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想象力受到了束缚。

  此外,作为银河映像另一大标签的“宿命感”在片中也难觅踪迹。在那些经典黑色电影中,小人物早早就被规定了命运,他们要不惜一切逃脱这种让人绝望的诅咒,但往往在自以为获胜时却突然殒命,这种人生无常的哲学观成为黑色电影反复玩味的主题。但是在《毒战》中,我们看不到那种充满悬念的鱼死网破般的挣扎,警与匪一直在玩配合默契的双簧游戏,让结尾的枪战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在我看来,这场向自己的经典《非常突然》致敬的段落,更像是杜琪峰竭力尝试与大陆语境融合失败的脚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与没有传统的因果报应的世界观,本应是黑色电影另一大特色,但是加入一个被注射死刑的主旋律结尾,分明又是一次无奈的妥协。

  尽管如此,初次北上的杜琪峰已经尽量保持了自己的水准,结尾将近20分钟的枪战让我们又找回了银河映像巅峰时期的观影快感。在杜导的调教下,李菁与郭涛这两位演员也呈现出与电影气质相契合的黑色幽默。所以《毒战》更像是一部为内地警匪类型制作的一支标杆,让我们看到现在以及未来内地警匪片的可能性。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