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看邵阳布袋戏视频)
①邵阳布袋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邵阳人亲昵地称之为“被袋戏”、“被窝戏”,是因为它囊括在被袋似的小小舞台上。一个戏班,一人包打包唱;一个剧团,就那么一副挑担,闪悠悠走村串户,几多轻便。很多人又把它叫做扁担戏,连现在的木偶剧也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②刘永章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布袋戏。有人来访,他都会认真表演一番。
③刘永章第一次在城市的公园搭台演出布袋戏,城里的孩子们一头扎到最前面看新鲜。
④在出租屋内,刘永章时常会整理自己的青花布袋。现代的电视机与古老的布袋戏一次次“对视”。
⑤刘永章现在经常回老家白竹村,村里的孩子们见到布袋戏的木偶很新奇。虽然这里是邵阳布袋戏的老家,可是孩子们却不曾见过真正的布袋戏表演。
⑥布袋里的木偶是祖宗们传下来的,最老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⑦刘永章老家的风雨桥很热闹,老人们的记忆里有布袋戏,可是他们的孙子们却很少见过这门艺术。
⑧刘永章担着行头走在老家的小路上,身边不时会有人牵着牛羊擦肩而过。他说,那些放牛的老人曾经也唱布袋戏。
文图/记者 李 锋
一个人一台戏,双脚敲响锣声鼓点,双手操控打斗跳跃,喉嗓变化万千声音。演好演坏,全在一人。
在邵阳市城南公园的一块草坪上,刘永章打开戏担,扁担一头的布袋被支成了一人高的戏台,青花帷布里挂着唐僧、关公等各式木偶。刘永章把脸藏在布后,锣鼓声响起,一个个木偶便“活”了起来。精彩的《西游记》、《关公战长沙》上演了,锣鼓钹喇子,全凭他一人演奏;帝王将相,牛鬼蛇神,都在十个指尖掌控中。跳跃在手上的故事,搭配老人饱经沧桑的土腔,吸引了许多游人观看。
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一头扎到最前面,目光跟着木偶追赶。围观的老人们说:“转去30年还见过这样的演出,后来就没有了。”也许只有记者来访,刘永章才会摆出如此大的架式。毕竟年龄摆在这里,一个剧目唱下来,刘永章脸上的纹理间已渗满汗水。
如今刘永章已年过七十,是邵阳布袋戏的第18代传承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很少挑着担子四处演唱布袋戏,因此记者一直没能拍摄到原生态的邵阳布袋戏演出现场。这次电话里得知他将为配合电视台节目录制做一次演出,记者便匆忙赶到邵阳。
随着刘永章的述说,时光重回到上世纪60年代。在那时,从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走出来一群人,把邵阳布袋戏带到大江南北,其中就包括年轻帅气的刘永章。他跟着叔叔,扁担一头担着青花布袋,一头担着长凳,游走于桂、赣两地,靠演唱布袋戏维持生计。
上世纪80年代,刘永章慢慢舍弃了这门技艺,很少演唱布袋戏了。几年前,刘永章的女儿给他在城里租了套房子,照看外孙成了老人的生活重心。
现在,住在城里的刘永章还时常会回到白竹村。这里是他的老家,也是邵阳布袋戏的老家。可如今村子里能表演这门艺术的人,刘永章用一个巴掌的手指能将他们全部点清。花花绿绿的电子屏幕,早已把人们的眼球勾走,布袋戏不再像当年一样是谋生的工具,村子里没有人再挑着担子行走他乡。唱布袋戏的老人们尽管身怀绝技,却最终重归故里放牛养羊;学布袋戏的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将这门技艺搁置在一旁。一边是传承,一边是生存,布袋戏的发展进入艰难的境地。
2006年,邵阳布袋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永章说,“传承”布袋戏是他的使命。有人来学,他潜心去教;没人学,他就在老家种点小菜,养点鸡,整理剧本,练习唱腔。迎来送往,刘永章用他70多岁的身板坚守着布袋戏舞台的方寸间精彩。
临走时,记者和刘永章约好来年再见。他说,等他在新家里新雕刻一套木偶后,会再次拾起角落的那根扁担,穿行在乡间田野,隔着帷布吟唱老祖宗留下的温暖腔调。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