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变形金刚3》
图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图为:侏罗纪公园2》
图为:《金刚》(2005年翻拍)
图为:《阿凡达》
图为:《侏罗纪公园》
图为:《侏罗纪公园》数码特效
图为:人物捕捉动画合成
图为:《变形金刚》机械特效
图为:《少年派》工作照
图为:《龙门飞甲》
图为:《画皮2》
记者 别鸣
如果没有电影特效,我们看到的电影会是怎样的?
李安经典《少年派》,怀抱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就只是一个蓝色布娃娃,还是一只眼睛被水笔画得乱七八糟的布娃娃。
魔幻大片《霍比特人》,流泉飞瀑的精灵国仙境,就只是人工材料堆起来的一些“山石”,背景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幕。
《加勒比海盗》《阿凡达》等夸张的奇幻人物,就只是穿特制服戴头盔的普通人,脸上点满了记号。
特效产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影魔术手”。它正让电影——这个人类诞生以来最奇幻的梦,变得更加瑰丽而精彩。
电影特效在当下
点睛之笔
4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京举行。来自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特效师,将与影迷分享神乎其技的特效制作。
17日,已获五次奥斯卡金奖、《阿凡达》《指环王》等电影的造型设计者——理查德·泰勒,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我很羡慕中国人民,我知道中国有很多神话故事,你们身处其中,通过书或者漫画去了解,但西方人所知甚少。电影特效产业的发展,是继承优秀传统并给予新的创意灵感的重要方式。”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最终的实力就是文化的实力,传播是区域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电影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高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是电影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核心竞争力。
电影特效,正是这核心竞争力的点睛之笔。
电影特效在世界
新的潮流
从发现蒙太奇开始,电影的一次次飞跃与特效发展相伴相随。
从梅里爱到卢卡斯,从斯皮尔伯格到卡梅隆,特效不仅成为众多电影创作者艺术表达、内容叙事的重要工具,也极大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甚至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一些复杂场景的拍摄,通过特效降低现场布景难度,减少对实景、服装、道具等依赖;
一些高难度、高危险性表演画面,通过特效处理,替代或降低演职员的风险;
一些美轮美奂的视听体验,通过特效带给人们更丰富、立体、震撼的效果。
传统特效制作技术+3D电影拍摄技术,“数字化双雄”的融合,已经获得巨大成功。
2010年以来,《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3》《生化危机4》《怪物史莱克4》《纳尼亚传奇3》等影片票房可喜。
2010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创记录的318亿美元,同比增加8%。这主要归功于亚太地区3D电影销售的大幅增加,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加最为迅猛。
3D影片的票价比普通电影贵30%左右,从整体拉高了票房收入。据统计,2010年美国发行的25部3D电影票房收入,占总票房的21%,几乎是2009年3D片的两倍。而2010年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营收利润中,超过60%来自3D电影。
3D与特效正在引领世界新的电影潮流。纵览本届北京电影节,初次亮相的新片中,过半都贴有“3D、特效”标签。
3D影片《探秘宇宙》、4D影片《海底两万里》、中英合拍3D电影《传奇》、基努·里维斯导演处女作《太极侠》、史诗3D大片《皇城北京》,以及根据畅销小说改编、极其考验特效能力的《藏地密码》……
高科技已经深刻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生态,而在3D版《画皮2》缔造票房奇迹之后,电脑特效也成为中国电影的致胜法宝之一。
电影特效在中国
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影片《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等一批大片被中国观众接受,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当代电影特效的魔力。
2000年前后,《紧急迫降》《极地营救》等内地影片开始成规模使用电脑特效及合成镜头。随后,《英雄》《无极》《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画皮》《金陵十三钗》等影片也都大规模使用特效,《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支出甚至占到总成本的一半左右。
习惯了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内地观众,却不太满意国产影片的特效。比如,《无极》的特效被指“山寨”,《未来警察》《风云2》被指是对美国大片的低质量模仿等等。
8年前《功夫熊猫》开拍,梦工厂曾到中国选拔特效人才,最后失望而归。
本届北京电影节上,好莱坞3D卡通大片《疯狂原始人》出品方代表——美国梦工厂首席CEO杰弗瑞·卡岑伯格宣布:未来3年内,梦工厂将构思3部电影,启用中国的演员、艺术家和动漫师,用中国的故事和电影特效人才,把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给全世界。
无独有偶。另一部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封神天下》,近日也宣布将全程在中国拍摄,并引用中国的特效人才参与后期制作。
世界电影人的目光聚焦中国。
在中国,电影市场日益蓬勃壮大,票房连年猛增,近几年特效大片在国产电影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特效产业正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电影特效在未来
中国制造
故事、特效、3D形成了一种互为支撑的关系。2011年国内上映的3D电影总票房收入超过50亿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豪华3D进口大片占据。
由于观念、重视程度、成本结构等问题,国内部分影片对于特效制作的投入,难以保证质量。而在美国,特效成本已经和演职人员薪酬及传统工艺流程费用、营销发行推广费用同等重要,平均占到总成本的三成左右,像《阿凡达》这样的影片,甚至占到了一半左右。
正是在一定的投入规模和比例基础上,提高了美国电影的特效品质及整体制作品质,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许多国产片的特效委托国外公司制作,如《集结号》的特效为韩国和加拿大公司完成,《唐山大地震》的特效为美国公司完成。内地电影特效创业发展正当其时,亟需收复越来越蓬勃的电影制作市场,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外公司独享这块诱人的蛋糕。
电影特效产业是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一次从渠道至上、明星至上转向内容创意为王、制作品质为王的调整结构的机遇。
尽管特效产业在这里起步不久,但从技术上来说,中国的特效人才用的都是国外的软件,硬件上问题不大,在工具使用和制造力方面,可以创作不逊于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奇观,所需要的只是日益提高制作人员的特效审美。
中国有着发展特效的人力资源条件、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通过有效的激励、培训和引导机制,让一批电影人进入电影特效领域,那么中国电影仍能享受人口红利的好处,在密集型生产加工领域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竞争优势。
电影特效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特效产业已做好准备。
6大经典特效电影
什么是电影特效?是指在电影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特效正在无限长足发展。在电影百余年的时光中,有过无数的经典特效电影,下面为大家介绍六部经典片。
《月球历险记》
(1902年)
导演:乔治·梅里爱
解读:作为电影刚刚诞生时的产物,这部仅有14分钟的短片拥有伟大意义。乔治·梅里爱用极简陋的设备和突发奇想的设计,改编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经过前期实景拍摄之后,运用蒙太奇手法、定格动画、特殊化妆等手段,制作了这部具备科幻片祖师爷地位的电影。
从此片开始,特效电影的概念被逐步推广。至今,人们仍为这百余年前的惊人创造力而折服。
《金刚》
(1933年)导演:梅里安·C·库珀
解读:此时电影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技术和环境相对成熟。影片采用了动画、模型、幕布技术等多种手段的完美结合,在银幕上呈现了金刚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于帝国大厦顶端的奇幻场景,片中所运用的定格动画和幕布技术的拍摄技巧,即使在半世纪后依然被电影人所借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解读:这是一部耗费数年完成的电影,前后更改剧本多次,总共花费1000万美金的拍摄成本,但一半以上的观众都反映看不懂。这样一部深奥难解的特效大片,却是电影特效史上无法忽视的里程碑之作。
导演在影片中首度使用了“前投影特效技术”,增强画面的逼真感,这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直至绿幕技术普及之后才逐步被取代。影片中的模型技术登峰造极,那些遨游的宇宙飞船都是经过特效师手工制作的模型,以假乱真程度堪称一绝。
《星球大战》
(1977年)导演:乔治·卢卡斯
解读:影片运用了微缩模型拍摄、幕布技巧、特效化妆、还有给人穿上机器外壳等等原始和先进的方法,耗资1100万美金。乔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公司,并成为行业标杆。
《星球大战》中的技术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延续和拓展,它的创新意义并没有《2001太空漫游》那么强大,但这部电影明显更受观众的疯狂追捧。它在电影史上票房最早破亿,开创了现代电影大片的新时代。
《侏罗纪公园》
(1993年)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解读:当那头缓缓前进的长颈龙的出现让科学家们目瞪口呆之时,银幕下的观众也都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根本就是一个奇迹!影片拍摄之时,电脑特效远不及今天这么发达,为了完成影片中的恐龙电脑特效,斯皮尔伯格和几家特效公司合作,耗资上千万美元,才完成了十分钟左右的电脑特效镜头,他几乎把当时所有先进的特效技术都搬到了这部电影中,影片可算是那个时代的特效集大成之作。
《阿凡达》
(2009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解读:《阿凡达》采用了最先进的3D拍摄技术,影片的摄影机都是詹姆斯·卡梅隆公司自行研发的。卡梅隆为了这部电影,足足等待了十年。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带来了3D电影的革命,其真实冲击力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2D电影。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