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在过去是个书香人家。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的祖父田伯刚(前排中坐者)和长子田学达(前排左一)、长孙田耕(我的哥哥,坐在父亲膝上)的合影。 祖父田伯刚是湖南著名教育家,曾任长沙孔道学校、含光中学等校校长,《湖南省教育志》上有其记载。
1951年,解放初期,父亲田学达和母亲章玉兰与同事的合影。父亲是解放前的地下党员,解放后任湘乡县贸易公司经理,1953年调长沙,任省供销社办公室副主任。
1961年,我们全家生活在长沙。这张照片摄于长沙市韭菜园省计委宿舍后的池塘边。背后的水泥圆亭为原圣经学院所建,现已不存。前排中为外祖父章柳春,后排右三为志达叔叔。后排右四是我。
1974年,我、父母及弟弟田林、妹妹卓雅先后返回长沙。被抱小孩为侄女田桦,现为长沙某证券公司老总,后排左一为大嫂陈建君、后排右二是我,时为1975春节。我们全家又在长沙团聚并合影,父亲田学达舐犊情深,喜而赋诗:母瘦雏渐肥,羽健各分飞。空高凭探索,浪远任徘徊。风激云程志,雨扫征途埃。但愿春常在,喜看燕归来。
1956年,我们家在当时长沙最高最时髦的建筑——五一路省供销社“合作庙”(今已不存)的楼顶平台上合影。左二为我,左三为妹妹卓雅,弟弟田林在湘乡读书。
1959年夏天,父母与我们四兄妹在文艺路一家照相馆内合影。时父亲在省计委工作。前排左一是妹妹卓雅,后排左一是我,中间是哥哥田耕,右一为弟弟田林。
1957年夏天,我们家在长沙大团聚时。我们四兄妹田耕、我、田林、卓雅与母亲在湖南烈士公园合影。后来,在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两个月内我、弟弟田林和妹妹卓雅都去了农村,随即父亲又带着母亲随干部下放洪流去了偏僻的道县。一家六口5个知青,这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
1991年,祖父百岁诞辰,全家14人于湘乡祖父墓前,此时我们全家又增加了两个“知青”,即妹夫张铭(左二)和我的妻子胡信(中排右三红衣者)。
图/文 田腴
“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在今年重新“热”起来。
1969年,我们一家六口有5人(包括父母)先后下放农村。1975年春节前,我们全家先后通过招工、招生,或调动,返回长沙。那一年,我们家照了一张全家福,父亲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照片后题写了一首舐犊情深的团聚诗。又是38年过去了,我们当过“知青”的父母已经先后作古,我们这个“知青家庭”的“家春秋”故事,已定格成这一张张老相片。父亲的诗句:“但愿春常在,喜看燕归来”,道尽了当年“知青家庭”的几多酸楚和欣喜。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