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废墟上搜集还能用的物品。记者 刘平摄
芦山县龙门乡,芦山通往太平镇的公路,从山上滚落的石块堆积在路边,一条长长的滑落痕迹清晰可见。
小桥上写着“龙门乡王家村”,自此进入了龙门乡的最南端。
作为地震的重灾区,王家村90%的房屋出现了严重裂缝,近一半的房间出现了垮塌情况。
村民罗术强骑着摩托车往家的方向走:“家,现在都没了。”沿途中,一些村民在纸箱子上写着“需要帐篷、食物、水,我们很饿……”
地震发生已过数天,重灾区之一的龙门乡王家村现在情况如何?物资补给如何?还有哪些困难?记者探访被村民称为“很孤单”的龙门乡王家村。
衣柜斜靠在二楼残留的墙体上
房子塌了一大半
沿着从芦山通往平安镇的山间道路,不时有救援的物资车辆和救护车快速驶过,进入灾区。
一座小桥继续向北,写有“龙门乡王家村”的石碑立于桥边。王家村村民罗术强载着一个大包,沿路向北。
路上,罗术强的车速不快,他不停地转头看着道路两侧的房屋,“这是汶川地震后建的房子,相比汶川地震前建的房子结实多了。”罗术强说的是一栋墙体出现长长裂纹的二层小楼,二楼的玻璃在地震中被震落,碎玻璃散落一地。
45岁的罗术强从事兽医工作,“许多房子的主人都是我的客户,都很熟悉,现在看到这些房子塌了,心里真难受。”
罗术强的车速很慢,比平时出诊时慢了好几倍,“惨,好惨啊。”罗术强自言自语地不停念叨着这句话。道边又见一栋坍塌的二层楼房,二楼的一个衣柜斜斜地靠在了残留的墙体上,没有滑落到地面。“我想好好看看这些房子,我是亲眼看到它们建起来的,又亲眼看到了它们倒掉了。”
一栋二层的楼房前,程国英在喂3岁半的女儿吃饭。地震发生时,程国英在去买东西的路上,只留女儿一个人在家。“我像疯了一样往家跑,一边哭一边跑,可是跑不动,路上不断有石块掉下来。”当程国英看到二楼的楼梯扶手掉下时,哭喊的声音变得很大,她想让女儿待在原地不要动,“地震停了,当我上去的时候,她没有哭,一个人坐在地上。”
在程国英的身后,房门上挂着一块巴掌大的红牌,写着“平安家庭”。“平安”是此时程国英最大的愿望——楼房的一角已经摇摇欲坠,每次余震发生时,就不断有石块掉落。“我们特别希望能有救援队来到我们这儿,把这块两三米高的裂缝墙帮我们处理了。每次有人通过墙去后面拿些留在屋里的生活必需品时,都是心惊胆战,生怕再掉石头。”
道路两侧内的巷子中,房屋倒塌的更为严重,一个村民家的墙体完全砸在床上,房顶也严重向一侧倾斜,最低的地方离地只有半米左右。“幸亏当时是早上,都出去干活了,要是晚上,我们谁也跑不出来。”
通过走访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建于汶川地震前的房屋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坍塌。在整座村庄中,90%的房屋出现了裂缝。“家里有些吃的,但是这样的房子谁敢进去拿啊。这次地震的破坏力比汶川地震的影响大多了。”罗术强叹了一口气说,他家的房子也裂了一道两米多长的缝。“现在盖一个二层楼的房子要20多万元,有的甚至要30多万元。对于以后的生活,我不敢想得太多。”
一块防水布两张沙发就是一个家
急需救援帐篷
道路上,一块纸箱上写着“需要帐篷、食物、水,我们很饿……”
帐篷,成为受灾村民最想得到的物资。
从村子中穿过,没有发现村中有专业的救援帐篷,不敢回家的村民也都在自己想着解决办法。
罗术强在自家楼下,用几根树枝搭了一个简易帐篷,上面盖了一块彩色防水布,“加上19岁的女儿,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里。”与罗术强家类似,在整座村子中,几乎家家都在门前搭了这样简易的帐篷。
65岁的罗洪群,一家人住在货车中,车上盖了一块防水布,就是他们临时的家。提起地震,身材不高的罗洪群突然提高了音量,“我们家的小孙子在地震时摔骨折了。”地震发生时,罗洪群在一楼,二楼有两个小孙子还未起床。摇晃开始后,罗洪群大喊:“地震了,快下楼。”
几声呼喊后,她看到了7岁的小孙子从楼道中跑出来。几秒钟后,她的另一个孙子,从二楼跳了下来。二层楼也出现了几条又深又长的裂缝,一楼的一面墙倒塌砸向了室内。“他太害怕了,从二楼自己跳下去了。我们没有办法送他去医院,只能在家门前拦车。有一辆小面包车停下来,帮助我们把孩子抱上车,一路就开到了雅安市的37医院。这位好心人的目的地不是雅安,他只是为了帮助我们,送到后就走了。”
说话间,一次余震突然发生,罗洪群喊着跑出自家院子,“恐惧感特别强,有时候过一辆大货车都害怕,以为又地震了。”
程国英的帐篷显得更为简陋,一块防水布皱皱巴巴地由几根棍子支起,两个双人沙发对在一起,一家四口人就睡在上面,“这样的帐篷也没有办法挡风雨,在这里已经住了两个晚上了,非常需要有个帐篷,能让一家人暂时住在里面。”
许多家庭的简易帐篷都是由防水布和几根棍子组成,防水布下面是一个木板搭起来的床,“我们一家九口人都住在这上面,现在没有下雨,一旦下雨了,这块已经用了好几年的防水布肯定会漏雨,四周没有遮挡,雨水也会很快把我们浇湿,家里回不去,我们没有地方能躲避了。”
“帐篷,我们太急需了,现在我们不想以后的房子会怎么样,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我们只想现在的就是眼前的,我们能有个地方落脚。”罗术强说,地震发生了三天,他们仍然没有住进帐篷,“我们都觉着王家村很孤单,许多大货车从我们家门前经过,可是我们却一直没有得到帐篷。”
一个村民扛着一个专业帐篷向家里走,吸引了许多村民的目光,“我的娃儿在县里当志愿者,这是县里给她发的,她今天给我送回来的。”
年纪大不愿意抢的就没有东西
发物资没有通知
74岁的罗志军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几个孙女在一旁打着牌。桌上摆着几个矿泉水瓶,“我们每天喝的水就靠着几瓶矿泉水,但是并不够,还得靠那口水井维持正常生活。”
罗志军之前是一位教师,住在王家村的巷子里,并不在街边,家里的房子也出现了垮塌的情况,“我们家不住在街边,发放物资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去领取。所以,我们家很少能拿到方便面和水。”
在村子中的一个物资发放点,一些方便面和矿泉水正在从火车中卸下来。
多位住在巷子里的村民说,对于发放的物资,没有得到事先通知,巷子里的人都很难能拿到。罗志军说,发物资的时候,一下就被抢没了。“许多年龄大的,或者是不愿意抢的人,就没有东西吃。如果要是有专门的人来按秩序分发就好了,特别希望能有人来组织一下,比如每个人可以领取几瓶水,领几个方便面,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发就抢的局面。”
村民范小明也住在村中巷子里,他说自己性格内向,并不愿意和其他村民一起去抢分发的救援物资。“我想如果村里或者镇里有人来管这件事,大家排队领这些吃喝的东西,那该多好。”
一位装卸货物的工作人员表示,许多时候发放的任务都由捐助者或是志愿者来进行,但他们并不清楚哪些是该村村民,而是只要有村民要物资,他们就会发放,而晚到的村民就可能会领不到救援物资。
罗术强的妻子多次提醒他去村中领水,他应承着却始终没有离开,“地震发生后,我马上回到家,老婆和女儿坐在一起哭。我就只能笑,跟她们开玩笑,让她们不要这么担心和悲观,晚上我独自一人时候才能难过。我们芦山人都很能吃苦,都很能奋斗,我们只能接受这样的事情,没有别的办法。”
罗术强说,地震前他每次经过街道时,街上都非常热闹,许多人在打麻将、喝茶、聊天······“现在面目全非了,完全不一样了,房子都倒了,不能住了。”说完,他抹了一把眼泪。(记者 赵喜斌)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