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木鱼歌 有苦也有乐--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一曲木鱼歌 有苦也有乐

2013年04月25日08:4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万全 通讯员/李应华)“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手抚秦琴唱木鱼,道不尽人生浮沉几许,世间炎凉百态。日前,笔者寻访大岭山目前唯一一位木鱼歌传承人袁石馀,听他弹唱木鱼歌,好生感动。袁石馀已在大岭山及邻近镇街唱了30年。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盲佬歌”,它的唱本叫木鱼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木鱼歌在莞邑流行历史已近400年。大岭山人历来爱唱木鱼歌,据传金桔村叶远堃收藏有成套的木鱼书几十本,该镇大塘村也藏有清代文举人黎大康所作《花神托梦》。但是流传到现在,这种古巷清音,旧时村落盛唱的木鱼歌已日渐式微。

  三十年的木鱼歌情

  袁石馀生于1948年,他年轻时当过老师,后因角膜病没能治愈而失明。之后,他对“盲佬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远走他乡拜师学艺,学成后,一度靠给别人唱木鱼歌维持生计。

  1983年,一次机缘巧合,他听到了寮步镇盲人歌者唱木鱼歌,那种明亮干净的嗓音让他从此爱上了木鱼歌。在朋友的牵线下,他认识了这位歌者,后来,这位歌者更是成为了他在演唱木鱼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袁石馀管他叫师傅,师傅教了袁石馀近一年后,碍于袁石馀歌唱天分过高,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此不再教袁石馀木鱼歌的唱法。

  袁石馀回忆说,不管怎样,从那时候起他就深深地爱上木鱼歌那韵律、那词句、那感觉。离开师门后,袁石馀抱着对木鱼歌的痴迷,自己尝试学习木鱼歌的演唱,并凭借超强的记忆力,每天苦练《花神托梦》、《雨荷》等木鱼书。他不仅学习木鱼歌,更是对木鱼歌进行了大胆革新。不同于旧式木鱼歌悲怆调子,袁石馀大胆尝试旧瓶装新酒,把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发展的美好景象,用生动简洁的歌词描述出来,为木鱼歌增添新的光彩。在他的潜心创作下,自创了包括“祝大家好运气”、“东莞系个好地方”等祝贺新年的原创木鱼歌。

  有一次,袁石馀听过《山水鲤鱼》后,被其富含韵味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所吸引,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不仅学会了秦琴,并在秦琴的配合下,顺利学成了木鱼歌《山水鲤鱼》。《山水鲤鱼》中的“鱼尾”部分过于简短,同时在300多年间也被多次修改,部分内容已经异于当今的表达,为此,袁石馀对《山水鲤鱼》的结尾作了大篇幅的增加,所增内容的韵律优美。袁石馀在弹唱《山水鲤鱼》之时,其优美的歌声在村庄里飘荡。“开书唱到鲤鱼身,有人富贵有人贫,有个罗衣穿不尽,有人无裤烂幔巾,有人筲箕剩冷饭,有人肚饿话头晕,穷在路边人不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在2010年举办的“阳光伴我行——东莞市第二届残疾人艺术风采大赛”上,他凭借自编自弹自唱木鱼歌《祝大家好运气》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特地找到他,采集他弹唱木鱼歌的素材,拟为他申办“非遗”名录。

  歌者袁石馀,已在大岭山及邻近镇街唱了30年。

  日渐式微难改群众情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每年的正月份,袁石馀总会在寮步的横坑、石埗等村庄,横街过巷,挨家逐户,以独特的方言、口语,为村民献唱代表喜庆吉祥的木鱼歌。直到90年代初,因为热衷木鱼歌的人们越来越少,他也就放弃了献唱,只是在平日里以此作为一种兴趣与消遣。

  如今,曾经盛极一时的木鱼歌已经日渐式微,可在大岭山,喜欢听木鱼歌的人还是不少。堆叔今年已经83岁了,可是听木鱼歌已经超过70年,要不是此次与笔者同来探访袁石馀,估计以前那古巷清音的感觉早已经找不回。

  袁石馀希望:“木鱼歌能一直唱下去啊。”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