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核心提示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避免死亡,临场该如何去做呢?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成功脱离险境的必备要素之一。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使人感到地面抖动只是一瞬间,只有强烈的地震才能有长达1分钟的感觉,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只延续几秒钟。为此,只有保持镇定,采取果断措施来保护自己,才能够减少你所遭遇灾害的损失。
■地震成功逃生案例
请珍视你的“12秒自救机会”
普通的家庭用品也一样能救人性命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强大震波,击中了唐山市所有的大目标,也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唐山二五五医院陈俊华、郝永云两个新婚夫妻的新房,据他俩后来的回忆,最初两人被砸埋下去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竭尽全力呼喊,拼命地推梁木、砸钢筋、搬石头……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由于地下又黑又闷,时间一长,体弱的妻子便昏睡过去了,陈俊华四处摸索希望找到水和其他一切能解渴的东西,但一切希望都破碎了,失望之中他意外地摸到了一把菜刀。
他首先在一堵断壁上劈开了一个窟窿,欣喜若狂地往外钻,谁知窟窿外正堵着一个坚硬的水泥凉台,后来又往相反的方向劈,结果都失败了。当时,两个人暂时栖身的小小空间像一处严严实实的坟墓,只有石头、钢筋、水管、暖气片……结果菜刀卷刃了,变成了一块三角铁,他一共凿开了7个窟窿,但全都是死路,他爱人已经神智不清,生命危在旦夕,但陈俊华仍用顽强的毅力坚持用变成三角铁的菜刀敲击暖气片,整整2天3夜,最终微弱而顽强的敲击声终于传出了废墟,也正是这把菜刀给这对新婚夫妻带来了生还的希望。
同样的,当地震发生时唐山市路北区科委主任袁云峰一家被砸在地下,当时他48岁,他奋力自救出来后,由于方法得当,又救出了他的全家5口,他的经验就是家庭应常备一些药品以便在突发事件后应急。地震时,邻居陈某被开水烫伤,袁云峰用家里备用的獾油给他涂上,虽然烫伤面积大,因獾油保护伤口有效,终于免于死亡。
镇定的他带领千余人成功逃生
当汶川地震发生时,打破了宝成铁路广(汉)岳(家山)支线北端的木瓜坪车站的宁静。由于这次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距离汶川40多公里,在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当时该站34岁的站长游成强正在其他地方准备返站,想到被困山中的车站职工,游成强找来一顶安全帽扣在头上,顺着铁路进山。当时天正下着雨,车站职工在雨夜里点燃火堆,引来了附近金河磷矿越来越多的逃生人员,1000多名职工和家属,加上20多名村民聚集在木瓜坪站,车站成了地震中最安全的地方。
但第二天,山体泥石流大量倾落而下……不久,扳道房在车站职工的注目下缓缓淹没。灾情越来越严重,游成强心里非常清楚,多待1分钟,大家就多1分危险。“下山去!”游成强组织清点人数后,带领大家用门板做成担架,抬起重伤员。1000多人浩浩荡荡地撤离木瓜坪,踏上自救之路。凭着头天进山的记忆,游成强尽量避开危险处所走铁路线。一路上,他不断地鼓励着大家。最终在灾难发生24小时后,救援车到达。
面对从没经历过的灾难,保持镇定自然相当困难,但也是必须的事情。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8个年轻人却成功逃生,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6岁,最小的生于1986年,当时有5人在映秀镇的宿舍里轮休,3人在220千伏银杏变电站内值班。地震后,他们幸运地逃生,翻山越岭走了3天3夜,在5月15日走出了映秀。
“从生下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险、恐惧和艰苦。”他们后来回忆道。“不到20秒钟楼就倒了。楼梯没了,我们是顺着管子下楼的。灰尘很大,全是灰白色。下来我们互相找,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26岁的吴锐回忆。与此同时,岳佳、秦振华和田雪梅在离映秀镇8.8千米的银杏变电站主控室内,感到楼房摇得“就像坐船”。他们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跑到站外,还很冷静地带上了救生衣和安全帽,“不能慌张,现在我们一定要团结,为了防止发生危险,不许单独行动。男子汉要保护女同志。”
不能单纯追求“三角区域”避难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有关地震逃生和自救的话题引起网友们的关注。网络中热议的关于“生命三角”的求生法,是否正确?当地震来时,我们该躲哪里?从2004年开始,“生命三角救生法”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该方法称地震时不应该躲在桌子底下,而应该躲在桌子等大件家具旁边。其倡导者是加拿大籍美国人道奇·库普(DougCopp),并称其研究小组曾用爆炸模拟地震的方法测试过。然而,近年这种说法开始广受质疑,有专家认为“生命三角救生法”所教导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预知所谓的“生命三角”在哪里,而在“生命三角”形成之前,你可能早就先被飞来的各种杂物击伤。
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伤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北京东燕郊防灾科技学院工学博士孙有为介绍说,“生命三角”的原理从力学角度上是对的,因为三角形结构比较稳固,形成的空间较稳定,不会来回晃动。但是,市民不能单纯只寻找所谓生命三角来避难。因为在实际地震中,这个三角区它本身不一定会出现,要当物体正好砸到某个较坚固的家具上才行。即使出现三角区,也不能排除三角支挡物自身的毁坏,而且如果房屋并没有坍塌,而是晃动掉块,那么不会出现所谓三角区,而容易被掉落物砸伤。在地震现场经常看到,由于震动房屋出现裂缝,墙皮大量的掉下来,也会砸到人。由于地震的突发性、随机性,能量大小、破坏程度都未知,所以,不能单纯追求这个三角区域避难。
正确的避险措施是要迅速关闭电源和明火,找到合适的躲避位置,例如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小房间。暖气管道旁是理想的躲避场所。如果有条件,还应该拿软靠垫护住头部,地震现场头部砸伤现象非常多。另外,要尽可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灰土和毒气。最后就是努力呼吸,通过敲击物体将声音传播出去。
家居防震你知道多少?
芦山地震后,有关建筑防震等级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之一。正当舆论在质疑指责中国建筑质量不过关,防震等级差之时,网上有媒体关于“芦山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在雅安7.0级地震后巍然耸立,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的报道引来网友的围观,百年老宅也因“屋坚强”走红网络。
这座老宅坐落在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东南的一处山脚下,是一栋3层木结构建筑,地震中,老宅的屋顶被掀开了,砖瓦坏了,屋顶上的石棉瓦、小瓦被吹得七零八落,但主体结构还完好。屋主告诉他们,这个老宅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住在这里面已经有30多年,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页瓦片外,其他几乎完好无损,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主人之一张大金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在地震中除了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有任何损伤。”后经调查,这个老宅虽然有砖瓦,但主体都是榫卯的木结构,7级地震的时候,这些榫卯结构可以吸收、减缓地震的能量,因此,这个老宅主体结构还挺完好。
一次7级地震房屋损坏90%以上,如此程度的地震威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此大面积的损坏程度也确实反映出了我们的防震抗震意识的缺乏。2011年,日本发生了强度为里氏9.0级的地震,还引发了大海啸,但日本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却只有汶川地震的1/7,人员伤亡主要是后续海啸而非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在建筑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今,建筑抗震性能还不及一栋百年老宅,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那么除了在建筑抗震能力加强的同时,还有哪些可控因素比如家居防震是我们日常可以做到的?
悬挂物承重能力须加以检查
根据国家标准,吊钩必须能够挂起吊灯4倍重量才能算是安全的。因此,装饰客厅时,对吊灯的承重能力必须加以检查测试,在施工中要注意避免在混凝土圆孔板上凿洞、打眼、吊挂顶棚以及安装艺术照明灯具。除了头顶上的吊灯,吊柜的安装也需要注意悬挂的稳妥性。吊柜的上部左右角各有一个吊码,没有用吊码吊挂上柜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普通吊码承重仅35公斤并且为外露式,品质橱柜会使用70公斤承重隐藏式吊码,质量更好,吊柜里面可以承放更多的物品。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地面铺装不能随意增加材料重量
此外,地面铺装也不要随意增加材料的总重量,家装中需注意楼房地面不要全部铺装大理石,因为大理石比地板砖和木地板的重量要高出几十倍,特别是二层以上未经房屋安全鉴定站鉴定的房屋装饰,其地面装饰材料的重量不得超过40公斤/平方米。在家庭物品摆放上,需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摆放要重在下、轻在上。将灯具、挂钟等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掉下伤人。时常清理杂物,使房屋内、门口、走廊通道畅通,便于震时人员逃离。另外,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悬挂的灯具。
水电由于改造过程中的小瑕疵,导致漏水、漏电、煤气天然气泄漏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也会在地震时带来危险。各种阀门开关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方便操作,方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否迅速地关闭开关阀门,人员尽快撤离。
身边多点毛绒玩具少点玻璃家具
对于突如其来的晃动,除了寻找相对安全的小空间躲藏之外,身边有一个安全的容身场所更重要,建议床底下尽量不要放置物品,危急时刻可以躲到床底避险。在卧室或客厅等人经常停留的地方摆放一些毛绒玩具或靠垫则对危机时刻保护身体可起到一定作用,所以不妨在床头、沙发、书房等处放置一些毛绒玩具或靠垫。
晶莹剔透的玻璃家具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玻璃家具虽然漂亮,在购买时除了看其款式之外,还要注意其稳定性,特别要看其材质,一定要为钢化玻璃,这样即使破碎也不会伤人。如果已经购买了大量的玻璃家具,除了尽量将它们摆放在软家饰附近以防止摔坏之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玻璃家具贴上安全膜,这种透明的安全膜除了可以使玻璃制品更牢固之外,还能防止玻璃家具因破损而引起碎屑飞溅伤人。
■爱心提示
地震时如果刚好在家,来不及逃生,躲在哪里是最安全的呢?这里有个诀窍,不妨拿来熟记于心:“地震来,忌外跑,三角地,就近找;家首先,卫生间,次安全,厨房间,第三名,承重墙,第四名,实木(铁制)床。办公室,君莫忘,最安全,电梯旁,混凝土,有保障;次安全,柱子旁,材质好,承重强;第三名,卫生间,第四名,桌椅旁。不近火,靠近水,若被困,敲管道。”
●卫生间受力能力最强
卫生间的楼板是预制托浇的,里面是钢筋,是屋内最结实的地方之一。普通砖混结构的房子楼板是空心楼板,但由于卫生间有很多排污管道,需要比较大的洞,空心楼板这样开洞的话,强度就很低,所以只好混合钢筋用水泥浇筑。同时卫生间在整个房屋中一般空间最小,天花板、管道等都能有效地受到周围受力柱的支撑。卫生间有水,人在被困时最需要的是水,所以卫生间常常是室内躲避地震的最佳选择。
地震时躲在卫生间排污管道的那个角落中相对比较安全。在装修卫生间时,千万不要随意改变卫生间的结构,在安装电灯、电线时要格外小心。灯具和开关最好使用带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接头和插销也不能暴露在外。这样即使有灾难躲避在卫生间时,也不会因为水电的意外导致其他情况的发生。另外,卫生间内最好不要过多地使用玻璃材料。
●储藏室、厨房跨度小刚度大
和厨房、卫生间一样,储藏室一般空间也较小,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避震时应选择在衣柜等坚固家具旁,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角落躲避,如有时间最好准备一些水和食物。
同卫生间一样,由于厨房空间小、承重墙较多,因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但一般厨房有煤气管道,而且有的喜欢把厨房做成玻璃推拉门,加上刀、勺厨具和碗筷等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厨房比卫生间的危险性要高。在躲进厨房时,一定要先关闭电源、煤气、火源,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同时在承重墙的墙角躲起来。另外,记得不要在窗户或非承重墙下。
●其他空间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
由于地震发生得非常突然,我们不一定有时间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如果在安全性相对较小的房间,如卧室、客厅里,可以躲到桌、柜等坚固的家具旁边,并注意保护好头部。
公共场所如何防护?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切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