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雄所见不同”--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为何“英雄所见不同”

2013年05月03日13:53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吴江

  报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日前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同时,他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新京报》5月2日)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科学成就的判断,似也属“文”的范畴,若非要排个次序,恐怕只能勉为其难。不仅如此,不同的视角,本就有着不同的标准,评出不同结果,也无需大惊小怪。现实中,就连权威如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尚且时常引发广泛的争议。而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要中科院与美国同行在院士评选上“英雄所见略同”,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事实上,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水平更存在着不小差距,再加上美国科学院与中科院,无论在机构的组织与运作方式,还是职能定位,甚至对科学发展的聚焦点,都不尽相同。中国院士与美国院士,自然也不能简单地互相换位。不同的学术环境与科研体制,注定了只有更适应的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中国如此,美国也概莫能外。

  但是,科学发展与学术进步,却终究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因此,对科学与学术的评判,其实本该没有国界,也不应当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中美科学院体制上的不同,是否应当影响到对于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的评判?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美国“两院院士”,究竟是中科院院士的门槛太高,还是美国科学院的评判标准过于宽松?有关科学与学术的判断基准问题,或许可以有个公论。

  其实,虽然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施一公进入预选名单,多少也说明这位美国“两院”院士,并非在国内不入法眼,但是,对他的落选,究竟原因何在,是因为学术贡献本身的不足,还是学术之外的因素,却引发更多的猜想。毕竟,这位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曾公开发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并称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甚至提出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这些学术贡献之外的观点和表态,对于仍然处于泛行政化体系下的中科院院士评选,即便未必会一票否决,也绝非加分亮点。而相比与美国科学院仅以“科学成就”作为院士当选的唯一的标尺,我们的标准,或许多少显得不那么单纯。

  然而,人才的竞争早已没了国界,那么学术贡献的判断,当然也不应有国别。由此而论,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国院士,这一院士版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仍值得国内学术领域从中反思。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