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冷军和他的超限绘画--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冷军和他的超限绘画

2013年05月04日08:27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冷军《自画像》

  图为:《五角星》,1999年。这幅作品在全国第九届美展上荣膺“金奖”。

  图为:《博物馆系列之二》,2006年。

  □ 王圆元 彭薇

  艺术家名片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市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数次获全国美展大奖,是近年来广有影响的画家。

  冷军的油画以其独特的构思和非凡的艺术技巧,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他是一位善于以写实主义作品“游戏”视觉“真实”的艺术家。他的画作精致入微、真实生动。看似极其严谨的“超级写实”作品,冷军却自我评价为“骨子里其实充满感性”,这导致他的写实油画创作最终由严谨走向超限,走向艺术创作的自由。

  冷军1963年出生在四川达县地区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职业军人,母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川剧演员。他幼时随军来到武汉,住在武汉王家墩机场。从小就迷恋绘画,经常在纸上、地上画画,用各种材料拼制不同的造型。父亲发现他画画的爱好后,就制作了一个小黑板给他画画。

  冷军从小学开始就是班上的宣传委员,负责办黑板报,到了高中,还一直当宣传委员办黑板报。读小学五年级时,冷军开始师从王传道学习国画,他的绘画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日益显现。那时候每到周日,他就去武胜路新华书店买画报回家临摹,当时绘画资料少,他还经常跑到新华电影院及美术厂默记宣传画,然后回家模仿。这种“背画”临摹的阶段, 为冷军的形象记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那个年代,他母亲送给同事结婚的礼品,就是儿子的一幅绘画作品。冷军后来经常感慨这段经历。

  1977年恢复高考时, 冷军已升人高中读书,严厉的父亲唯恐儿子影响了学业,强迫他停止绘画。首次高考落榜后,父亲在战友的劝说下,尊重了儿子改报美术专业的选择,冷军终于“如愿以偿”在硚口区文化馆学了半年绘画,后来又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进修。

  在大学艺术系里,冷军如鱼得水。毕业时他专业成绩名列全系第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1991年,冷军辞去了在武汉二师的教职,与市文联签订了合同,每月可领到100 元的生活补贴。在文联那座简易雕塑工作室里,冷军创作了油画《马灯的故事》,参加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 周年全国美展”并获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冷军也得到了平生最多的一笔收藏费2000 元。

  冷军在教学和创作之余,对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尤感兴趣,经常逛书店去买新出版的哲学书籍。哲学使他融入到了全新的思维理论之中,使他的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他日后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谈到画风,冷军说:“这些年来,外界都将我的作品定位为超写实主义,我自己不这样认为。”冷军认为所谓超写实主义其实是反绘画的,是靠机械的方法用镜头、放大镜来作画,而他一直是用眼睛、画笔来画画的。这是一种绘画,并非一种主张。一个画种的表现力是有限的,每个画种都有上限,而冷军的油画超越了上限,成为一种超限绘画。

  20世纪90年代初,冷军携一系列以静物为题材的作品步人画坛,几乎每幅作品都会成为展览的焦点,如《马灯的故事》、《大柿子》、《捆着的亚麻布》等。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多地体现了冷军对物象所给予的人文关怀。

  然而,冷军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视觉体验,而是以他过人的睿智和洞察力思考现代文明和历史进程,从而使自己很快进人一个新的层面。冷军经过精心构思,独具匠心地力图用简单的构图来表达深邃的思想内涵。如冷军利用废铁材料,制作成“五角星”,作为他绘画的对象,锈迹斑斑的“五角星”形象地比喻了中国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这幅作品在全国第九届美展上荣膺“金奖”。专家评委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近年来,冷军在油画、版画、国画等各画种间不断尝试,试图突破画种界限,根据感觉、兴趣和需要进行创作,是非常自由的状态。这种创作方式可以让他从理性的、实证的、与永恒“真实”较劲的写实主义立场中抽离出来,进入到明快的、感性的、游戏的、当下的现场,体会艺术之初的快乐。

  武汉是一座热闹而感性的城市,冷军常年生活于这样的城市氛围之中,早已超越了表面的浮躁而自觉沉静下来,品味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真诚,也用心聆听与体悟自我内心深处对艺术的呼唤。在他的引领下,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走到了中国写实油画艺术领域的最前端。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