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非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推动非洲文学成长的奠基者和见证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非洲作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和全新的角度不断审视这片大陆,以非洲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向世界讲述非洲人的故事。
3月22日,被誉为“非洲文学之父”的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齐努瓦·阿切贝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2岁。近日,尼日利亚国会通过法案,决定以阿切贝的名字命名首都阿布贾在建的国家图书馆,以表达对这位非洲文学巨匠的永久怀念。
阿切贝于1930年11月16日出生在尼日利亚东南部阿南布拉州奥吉蒂村的一个依博族家庭。1958年在尼伊巴丹大学就学期间,阿切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瓦解》。小说讲述了西方殖民者踏上非洲大陆前后,依博族传统部落文明所经历的嬗变。部落英雄奥贡喀沃在对传统文化失守的迷惘中悲情谢幕,世代相袭并引以为自豪的依博族部落文明最终土崩瓦解。
作为土生土长的非洲作家,阿切贝以睿智的目光和全新的角度不断审视这片大陆,以非洲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讲述非洲人自己的故事。《瓦解》在问世半个多世纪后,至今仍为人们诵读,这缘于作品植根非洲沃土,非洲人民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阿切贝一生创作了20余部文学作品,是在全球拥有最多读者的非洲作家。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相继发表了《瓦解》、《动荡》、《神箭》和《人民公仆》等“尼日利亚四部曲”。其中,出版于1958年的《瓦解》仅英文版销量就达1200万册,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为非洲文学永恒的经典。
阿布贾地区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阿达穆·贾托告诉笔者:“我们都是读着阿切贝的书长大的,他在非洲家喻户晓。建国以来,尼联邦首都区及各州的在校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在课本中接触阿切贝写的寓言和小说。他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及其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情怀,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尼日利亚籍美国视觉艺术家维克托·埃希克哈门诺日前在《纽约时报》发表纪念文章称,对于非洲人来说,阿切贝已成为非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当世界嘲笑我们的不足时,我们搬出阿切贝这位长者。我们常常将他等同于强大的神,提他的名字来寻求帮助”。
1975年,阿切贝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设了“非洲印象: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中的种族歧视”的课程并发表多篇论文,以自己的方式驳斥康拉德对非洲人的诋毁,捍卫黑人的尊严,开创了后殖民时代非洲文学的先河。
阿切贝于1981年创建了尼日利亚作家协会,致力于将非洲文学介绍给世界读者。一大批文学青年在他的帮助下重拾非洲本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尼作协主席瑞米·拉吉说,阿切贝是非洲文学的奠基者,也是推动非洲文学成长的见证人。作为一位世界知名作家和非洲问题研究教授,几十年来,阿切贝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和对现实政治深刻的评论与批判,增进了国际社会对非洲的了解。
1990年,阿切贝在拉各斯不幸遭遇车祸致腰部以下截瘫,赴美接受治疗后遂应邀就职于布朗大学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和教学。他最后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是在2009年回国出席《瓦解》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
尼日利亚于1960年10月独立,但是殖民时期遗留下的民族、部族和宗教矛盾始终阴魂不散。1967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东南部比亚夫拉地区爆发战争。空前惨烈的内战持续了3年,300万无辜民众为此付出生命代价。这场战争改变了尼日利亚,也改变了非洲的历史。
曾出任比亚夫拉共和国文化使节的阿切贝亲历了这场战争,他在晚年将其记录为《曾经有一个国家》,该书于去年12月出版。南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称,阿切贝描述比亚夫拉历史是人类关于自由的沉思。
比亚夫拉内战是尼日利亚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当今尼寻求加强民族团结、各宗教及派别和谐相处、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愿景时无法绕开的话题。阿切贝曾说:“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如果回避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十分不恰当的。”“为了祖国及子孙后代的未来,我有责任讲述比亚夫拉的故事。”
非洲大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对尼目前持续恶化的治安状况深表担忧,认为“国家正走向第二次内战的边缘”。对此,阿切贝的质问振聋发聩:“我们已经失去了20世纪,难道还要坐视我们的子孙失去21世纪吗?”非洲著名文学评论家吉蒂奥渥说,阿切贝撕开了尼日利亚身上的绷带,把隐秘的伤口呈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理由只有一个——治愈它。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阿切贝没有时间为自己树碑立传,他在病榻上向世人讲述了《曾经有一个国家》的故事。弥留之际,他希望后辈们从历史中吸取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他呼吁实现民族和宗教和解,使比亚夫拉悲剧不再重演。这是阿切贝留给祖国的最后一份礼物。
5月,尼日利亚政府和阿南布拉州的乡亲们将迎回这位游子,为其举行葬礼。斯人已逝,然而他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