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镇“大学生村官”邓汉权(左三)发动群众捐赠书籍。学网支供图
南方日报讯 (记者/段思午)昨日,东莞市委组织部发布2013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公告。今年市一级将选聘96人到14个镇街任职。2009年以来,东莞市一级已完成三次选聘工作。
选聘对象为东莞户籍或生源、30周岁以下(1983年4月30日后出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年龄放宽至35周岁以下(1978年4月30日后出生)。高校毕业生只能参加户籍或生源地所在镇街的选聘。
选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全市统一命题,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能力。根据考生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各镇街选聘职位数3倍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选。考试综合成绩按笔试40%、面试60%的比例计算。根据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按应选聘职位数1:1等额确定体检考察对象。如最后两名或以上综合成绩相同则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确定。
体检工作参照公务员招考体检办法进行,根据体检结果确定拟录用考察人选,并对其进行考察。体检、考察不合格或者考生本人放弃录用的,可按考试综合成绩依次递补体检、考察人选。体检、考察合格的,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
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一般担任村(居)委会主任助理,在村(社区)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由各镇街人才服务站与高校毕业生签订聘任合同。工作期满后,经组织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在征求村(社区)党组织同意后,可继续聘任。
东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选聘时间从往年的七八月提前到五六月,主要是便于应届生报考,同时与公务员考试结果公布有时间上的衔接,给应届生更多选择。由于选聘任职岗位属于起步性工作,对资历要求并不高。年龄条件主要是考虑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的基层干部后备人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4年选聘400名“大学生村官”
■纵深
据公开报道,东莞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2009年全市统一选聘前,各镇街、村和社区已自行选聘3000多名大学生任职。
一位村干部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莞正处于从农业向工业过渡,在热火朝天的招商引资中,基层普遍感觉缺乏年轻人才。时任市长郑锦涛说,东莞工业发展之初就感觉到人才奇缺,到江苏沙洲县参观,看到那里办了大专院校,东莞也需要办一所大学就近培养人才。办学的目标很明确,不要面面俱到,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这颇能说明东莞对人才的渴求。
2009年,东莞首次全市统一选聘10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当年的选聘公告提出,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可安排文书、综合类工作,或者根据个人专业特长适当安排;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可安排担任组织干事,负责村(居)党组织党务工作;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干部。
2009年,道滘镇大岭丫村的刘沃浩大学毕业后选聘回本村任职,分配到村外经办负责企业工作。一年时间里,村支书叶金玉发现刘沃浩工作踏实,进步很快。201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叶金玉向上级推荐将刘沃浩列入考察人选。刘沃浩对于这次机会很意外,他主动提出希望能再多磨练几年。不过,凭着工作中群众的信任,刘沃浩当选村党支部委员,负责组织工作,同时还担任村治保主任、村委办公室主任,负责外经、安监工作,他还是村里团支部书记。工作压力确实不小,不过叶金玉说:“我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有我帮你撑着,你大胆工作。”
对于刘沃浩未来的发展,叶金玉说:“他愿意留在村里,我支持,上级部门看中了要调人,我也支持。”
2010年和2011年,东莞市一级又分别选聘了200名和10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
从2009年第一批市一级统一选聘大学生到基层任职至今,4年来,除了个别不适应基层工作需要主动离职或到期主动提出不续聘的外,大多数人选择留在现在的岗位上。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目前选聘大学生发展主要有2条出路。一是通过续聘坚持在基层工作,其中有一些人因为表现突出而被上级部门抽调工作,二是通过招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他说:“基层是培养后备队伍的地方,也是出人才的地方,应该让大学生们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目前东莞经过市统一招考到村和社区任职的大学生有约400人,而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总数达到3000—4000人。市委组织部对于大学生村干部,一是保证他们有职有权,提供相应的具体工作平台;二是组织他们多参加中心工作,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做好上传下达;三是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增长才干。目前基层大学生中,已有人走上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岗位,有的成为村委会副主任,还有不少人进入了“两委”干部队伍。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