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想应该越飞越高(大家谈·我的青春我的梦①)--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青春梦想应该越飞越高(大家谈·我的青春我的梦①)

2013年05月08日03:55        手机看新闻

  主持人的话

  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刚刚过去的“五四”,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的青春寄语,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点燃了青年一代的火热激情,它让人们热议与沉思:今天,该如何唱响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雨果说过,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献身祖国的一腔热血,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浪潮中的潘晓之问,从90年代以来日益多元多样的人生选择,到现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时代对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拷问,每一代人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今天的青年,面对价值的多元、物质的诱惑、选择的迷茫,在压力与机会并肩而行的时代,在“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时代,该让青春向什么方向扬帆、以怎样姿态怒放?

  我们为此刊发来自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的这篇文章。正如文中描述的,他担心“现实主义”会打败“理想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将蚕食青年登高望远的能力。这种担心,不仅是对年轻人的担忧,也应视作我们时代共同的考题。

  今天起,我们将围绕“青春、理想、价值、人生”这一主题,向广大读者征集话题,展开讨论。请告诉我们,您认为哪些话题和现象值得关注?如何看待这一代人的青春困惑?如何面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青春浩叹?如何让青春梦与中国梦完美对接?渴望聆听您的见解。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著名诗人何其芳70多年前写下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能让人心中充盈对青春的祝愿。

  青春,常常被赋予希望、阳光、激情、奋进、浪漫、诗意等内涵,正因此,她成为无数诗人、文学家反复吟诵的旋律。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美丽的风景,也是多梦的季节。做梦是青春最大的权利,哪怕这梦有时不知“天高地厚”,有时幼稚可笑,但因是青春之梦,谁也不会太计较。只有让青春的枝头挂满梦想的花朵,才有人生金秋的收成。

  然而近些年来,青春话题似乎变得有点沉重。近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这部反映“70后”青年生活的电影,之所以引起观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的追捧,正在于影片触动了时下年轻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青春虽然美好,但它已不再属于我们的青年一代。一些青年人的脸上常写满焦虑、无奈、浮躁、失意。在不少人心中,梦想已然凋零,激情不再燃烧,诗意难觅踪迹。风华正茂的年纪,内心却已落英缤纷。

  按说,今天的青年人,生活远没有父辈们那么奔波、拮据、窘迫。这一代人的成长,正好伴随着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月,算是幸运的一代。他们有理由也有能力,比上一辈人生活得更从容,更有激情,让人生驰骋于更广阔的天地。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青年感觉生活得疲惫、憋屈,缺少阳光、色彩。

  究其原因,当下的青年人承受了与他们的年纪不相称的现实压力。他们的青春记忆里挤满了现实的纠结:升学、就业、成家、工作升迁、买车、买房……凡此种种,层层加码,把年轻人结结实实地困在生活的重轭里。在这种情境下,他们难有激情去放飞青春梦想,也鲜有闲情逸致去仰望天空。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青年人比的不是谁有理想、谁有激情,而是比谁更“实际”,更“唯物”、更“老成”。结果,“现实主义”打败了“理想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蚕食了青年登高望远的能力。不少青年纠结在狭小的利益算盘中,无视共同体的责任和青年人的使命,让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而行。长此以往,不仅青年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且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不利,反过来又会影响青年的未来。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年人只有把目光从个人的小天地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让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对接起来,才有真正出彩的人生。因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国家、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年,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青年成才创造宽松、公正的成长环境。只有不断拓展青年人的上行空间,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青年才会在成长与进步中承载起中国梦。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