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前天上午10时35分,著名女作家梅娘因呼吸衰竭在京平静离世,享年92岁,按照梅娘的遗愿,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今天将火化。她的骨灰将安放在昌平景仰园,和丈夫永远相互守候在一起。
梅娘原名孙嘉瑞,1920年出生在海参崴,在1942年到1945年这两三年,梅娘写出最有成就的小说集《鱼》和《蟹》,在华北沦陷区影响广泛。新中国成立后,梅娘曾被打成“日本特嫌”、“右派”,强迫接受劳动教养,开除公职16年,最终完全失去创作的权利。直到1978年平反后,梅娘才恢复了写作的权利,2005年出版的《梅娘近作与书简》,曾引起广泛关注。
作家侯健飞于前天下午第一个发出了梅娘去世的微博,他和梅娘的女儿柳青都没有想到,这条微博一天的评论量已超过15万人次。侯健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读张爱玲的作品而知道了梅娘,并萌生了请梅娘写自传的想法,从此结下母子般的情分,但即便这样,梅娘一直不愿写自传。“她总是说,一切让作品来说话,让后人来评说吧。”侯健飞说。
2011年,梅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邂逅相遇》,这也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这是梅娘与两个学生通信的记录,长达十几年的通信,老人将自己的人生智慧传递给不断处于困惑中的两个孩子。她的文字平静、单纯,接近冰心。”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责任编辑脚印说。
脚印至今难忘的是,她去年头一次见到梅娘的瞬间,那是在农业电影制片厂的梅娘家。“我给她带去了野菊花,她一见到我抱着的花就两眼放光,她说自己很喜欢野菊花,还专门做过研究。而我觉得她就像野菊花一样自然、清淡。”梅娘还为此特别给脚印写了一封信,通篇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对野菊花的独特感受。
脚印说,梅娘家房间很小,墙上只挂了一个孤零零的物件——那是镶嵌在镜框里的中国作家协会庆祝梅娘写作60年的祝贺信。“可以说梅娘的文学创作长久以来是被忽视的。”脚印认为,老人心中充满了反叛和执着,她正是通过这一独特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自己的历史是完整的。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泉是最早一批华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者,他注意到,随着梅娘的辞世,“南玲北梅” (即“南有张爱玲,北有梅娘”)的说法在网上铺天盖地。张泉说:“关于这个说法,根据我的研究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证据,但是梅娘绝对配得上这个称谓。”
“她作品中的女权意识,还有对东北大家族的描写,使中国文学史中的大家族描写没有断层。”张泉认为,当年华北沦陷区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梅娘,如果与张爱玲相比,梅娘的个人历史更是波澜壮阔,她见证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或者传记,更能如此反映社会变迁了。”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