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益观察
关注灾区要持久更要有效
2013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过去整整五年,芦山地震也过去近一个月,与灾情刚发生时相比,这些地方已经变得平静,身处灾区外的人们,也渐渐被新的新闻事件吸引。除了尚留在芦山的救灾人员还在网上热烈地谈论着灾区情况,那些瞬间凝聚千万人爱心的灾难,正在淡离人们的视线。
然而,在灾民的心中,阴影远未消失。
2011年清明节,汶川地震中自己锯断小腿脱险的硬汉刘刚均终于下决心去埋了儿子的地方给孩子扫墓,他称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道坎儿”,这道坎儿他跨了三年。
当初因锯腿成为焦点人物的刘刚均一度备受关注,每天周旋在不同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们的探望中,但不久,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纷纷离开灾区,突然空荡起来的感觉让这个硬汉陷入绝望。直至一年后,一家坚持留守下来的公益组织找到了刘刚均,在这家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刘刚均才开始慢慢重振精神。
灾难发生后瞬间迸发的爱心固然可敬,但若仅一时激情来去匆匆,往往会带给灾民另一种失落。
有研究表明,心理创伤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的三个月内出现,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20%的人有较严重的症状,还有10%的人症状甚至更恶化。
地震后,在度过最初的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后,许多灾区民众心头最大的心理压力才开始出现,如何重建新生活,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2013年5月10日,在“四川雄起早日如新”造血公益与社会企业实践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贷款项目为解决灾民的长久困境提供了一个范本:借贷条件低、还款压力小的小额贷款为许多农户灾后新生计提供了启动资金,仅如新在汶川地震后捐进项目中的400万元,就在五年间滚动放款1.3亿元,灾区受益农户达到5300户。
芦山震后,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研究如何将公众和组织自身的一时激情变成长久持续的支持。
地震刚发生后不久,2013英特尔“芯世界”社会创新周就及时增加了一个环节:召集国内外公益组织共同探索更为有效的灾区重建方案。而在北大副教授王秀丽《微行大益》的新书发布会上,壹基金也在现场表示,将认真研讨如何将网民们的逾两亿元捐款合理使用在灾区长期重建中。
在公益机构越来越冷静与专业化的同时,公众也在一次次灾难的历练后开启了理性思考,一位长期热衷捐款助人的爱心人士震后发帖,呼吁“理性救灾”:“别人捐时我先不捐,等这股关注热潮过去了,会在长期帮扶上做些事情。”“理性救灾”说获得了不少网友认同。(黄英男)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