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被同时代人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总销售量超过100万册。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会对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而这一切你可能并不自知。本书通过数十个经典案例和方法,教你了解、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受伤的内在小孩对成年生活的影响还包括轻度的慢性抑郁,这表现为空虚感。孩子将真实的自我抛在身后,摆出一副虚假的自我,结果就会抑郁。抛弃真实的自我,致使内心出现空缺。我把这个空缺称为“灵魂的空洞”。人一旦丧失真实的自我,就会与真实感受、需求和欲望脱节,他所体验到的,是那个假我的感受。比如,“好脾气”就是构成假我的一个常规元素。“好脾气”的女人从不会流露出愤怒或沮丧的情绪。
做假我,就好比在演戏,真实的自我不在场。有一位处在恢复期的来访者这样描述:“我好像站在旁边,看着生命流逝。”
感觉空虚是慢性抑郁的一种形态,因为他一直在哀悼真实的自我。所有成年小孩都会体验到轻度的慢性抑郁。
空虚还有一种形式——冷漠。身为咨询师,我常听到很多成年小孩抱怨生活乏味、没有意义。他们觉得生活就像不存在一样,简直搞不懂别人怎么活得那么起劲。
伟大的荣格派心理分析师玛利恩·伍德曼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教皇驾临多伦多时,她想一睹教皇真容。为了拍教皇的照片,她带了一套复杂而高端的摄影设备。她一直在摆弄设备,结果教皇经过时她只拍到一张照片,她虽然亲临现场,却没能瞻仰到教皇的真容!照片洗出来了,她要拍的那个人在相片里,而她自己却没有亲眼看见。她错过了体验本身。
内在小孩受伤时,我们会感到空虚、沮丧,生命仿佛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纱帘,我们就在那儿,但我们却没有存在的感觉。空虚感会导致孤独。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是那个真我,因此我们并没有真的在场。即使人们尊敬我们,密切关注我们,我们还是不免觉得孤单、寂寞。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感觉如此。不管处于怎样的群体之中,我总能成为领袖人物,让别人众星捧月般簇拥在我周围,敬仰我、赞美我。然而,我从来没觉得与他们中的谁非常亲近。
还记得在圣托玛斯大学讲学的一个晚上,我讲课的主题是雅克·马里旦对托马斯主义罪恶说的理解。那天晚上,我的讲演慷慨激昂,妙趣横生。演讲结束时,听众席响起一片喝彩声。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感觉:我想结束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这些经验也解释了受伤的内在小孩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如何伤害我们自己的。成年小孩沉溺于自我,让空虚感就像慢性牙疼一样,慢慢消耗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当一个人受慢性疼痛折磨时,他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关于他自己的。来访者的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常常让治疗师抓狂。我曾对同事说,哪怕我浑身着火冲出办公室,来访者依然可以淡定地问:“您能坐下来听我说吗?”
4
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本期登场:《别永远伤在童年》 译林出版社 (美)约翰·布雷萧 马小原 译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