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带孩子们做活动。周游 摄
在龙岗的8个社区,一个爱心助教的项目正在进行。
针对流动儿童,义工对他们的课业进行辅导。这样的活动,已经持续3年,而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点将增加到10个。“我们一直想找一种方式,让我们帮助生活在龙岗的流动儿童、困难青年学习成长。”爱心助教的始发人彭星说。
目前,爱心助教队伍已经有了800人的规模,多年来,受过课业辅导的孩子接近15000人。义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深入城中村,这种爱心助教方式,不仅改变了城中村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促进了来深建设者二代在城市的融合。
800义工加入爱心助教
周六早上8:40,当社工张超来到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新秀新村居委会二楼,准备爱心助教活动的时候,一早站在门口等待的孩子便提示他“哥哥,你怎么来得这么迟?”
迟到的并非马超,而是孩子来得早。在新秀新村居委会的二楼,这里有一个名字叫做“大风车服务站”的社工项目,目的在于给城中村的流动儿童们做服务,帮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2012年,“大风车服务站”迎来了一群开展“爱心助教”的义工。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每周周末的一天,由5—6人组成的义工队伍会加入社工们的行列,给社区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那天,义工的课业辅导在9:30才正式开始,而这一天不到9点,孩子们已经由父母领着来了,并带上了他们的课业。义工除了给孩子们讲解课堂上他们不懂的内容,还会帮他们检查作业,假如时间还有空余,则会带孩子们做游戏。
新秀新村,只是义工爱心助教的其中一个点。如今,这种爱心助教共有8个教学点,不久的未来还会拓展到10个。
这种爱心助教已经维持了3年,而教学点,多选择于流动儿童较多的城中村。爱心助教自服务开展以来,助教义工由最初的5人发展至目前近800人,组员90%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在校大学生,90%来自外来青工。
项目由来是一个“偶然”
说起爱心助教,其由来,源于一个美丽的偶然。
它的始发人彭星是龙岗义工联的一名义工。“大概是2009年9月,我搬到龙岗,之前我是市义工联的义工,要转到龙岗,我就去了龙岗义工联报到。”就在彭星来到义工联的时候,她在桌面上发现了一份关于龙岗区困难青少年生活学习状况的一份调查报告。
那份报告写的是,龙岗区义工联社工对龙岗区部分困难青少年家庭进行了走访,发现这些家庭由于经济、父母学历等原因,迫切需要学业辅导义工服务。
“这与我的想法很切合,我想做这个项目。”彭星说。于是她当起了发起人,最初有5个人开始了项目的设置。
2010年1月,龙岗区义工联设立了“贫困青少年课业辅导组”并正式开展服务。“当时是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到困难青少年的家庭进行学业辅导。”彭星回忆,他们组织了一批在语文、英语、数学、科学等学科有特长的志愿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到学生家里进行辅导。
“我第一个服务的孩子,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我们每周拿出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到孩子家里做科学、英语两门课程的辅导。”彭星说,如今,这个孩子已经就读高一,因为受过义工的帮助,这名学生如今也成为了一名义工。
服务三个月后,这个原先服务于贫困青少年的课业辅导组把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让流动儿童也加入其中,于是,这个项目正式更名为“爱心助教项目组”并拓展服务内容。
爱心助教项目组的服务对象为以外来工子女、单亲家庭、病残儿童为主的困难青少年,主要服务内容为课业辅导,辅以兴趣辅导、成长陪伴服务。
爱心助教义工服务项目旨在通过结合社工和义工的力量,满足困难青少年的学业支持需要,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困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最初的爱心助教采取入户服务的方式,他们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利用义工资源,扩大服务成果。2011年年底,爱心助教开始引入社区资源,发展社区服务点,依托社区工作站等平台开展服务,采取“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模式,以少数义工对多名青少年提供服务。
外国留学生加入助教当中
“现在已经有了8个教学点,我们还有两个正在开展,到时候,我们的爱心助教会有10个点。”彭星很是欣慰,有很多与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这个项目。“有一对夫妇,他们住在东莞,每个周末很早就要出门了。还有一些打工青年,他们牺牲了周末的休息。”
感动之余,爱心助教已经有了更多的群体加入,也有了更多的服务形式。
2011年,龙岗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找到了彭星,表示他们企业每年有一批剑桥、牛津等知名高校的留学生会到企业进行交流实习,他们愿意把这些实习的留学生带到社区,给孩子们带来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爱心助教来了一群“洋老师”!如今,这些穿着红马甲的“洋外教”已经成为了城中村的一道风景线。
也是同一年,2011年,有社工反映,福利院学龄前的孩子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上因为没有家庭的教育,而致使上学课业跟不上的问题,学龄前孩子需要帮助。
于是,爱心助教团队便成立了“快乐宝贝成长小组”,由一个助教组,对福利院的16个学龄前孩子进行认字、认知的辅导,不仅仅义工,这一项目再后来也吸引了龙岗很多爱心市民的参与。
2012年5月,深圳信息学院的200名学生加入了爱心助教的队伍,成立郁金香分队,将大学生丰富的知识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传授与社区的孩子。
当前,爱心助教是龙岗区义工联唯一一支由外来青工为主的高学历志愿者团队。除春节及特殊情况,他们会每周末坚持为各服务对象及助教点提供常规服务,并不定期开展各类成长主题活动。
为城中村儿童融入城市提供帮助
“我为什么要针对流动儿童做项目。”彭星说,自己原本是社区负责计生工作的工作人员,工作中她曾接触到很多外来务工的女性,她们有着城市生活的压力与苦恼。
“有一次,有一个外来女工在我面前哭了,我理解她们在城市打拼中,教导孩子、经营家庭上的不容易。”后来,彭星当了母亲,更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艰辛和对流动儿童成长的担忧,于是,她选择了开设爱心助教项目。
“我希望能做一些实在的东西。”这是彭星奉行的原则,而她带下来的一个有着800人的爱心助教队伍,不仅仅成为义工实现价值的体现,也为社会建设中如何让城中村的孩子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进行探索和思考。
白天工作,晚上抽出空余时间处理爱心助教的事情,彭星说和团队的人常常会工作到凌晨,“我们会组织一些活动,义工和孩子们的安全都要考虑周到。还有队伍庞大了,很多事情都要处理。我和另一名骨干,常常是到最后,一个睡地板一个睡客厅。一天睡4个小时。”彭星说,去年,她曾一个星期晕倒三次,医生诊断为操劳过度。在这之后,她开始转为幕后的工作,把重要的事情交予新人管理。“都是一些80后,90后,该是他们担当重任的时候了。”
目前,爱心助教项目分成助教、关爱、拓展三个小组,助教组负责一线的课业辅导,关爱组则负责招募新“老师”和对受助对象进行回访,拓展组在课业辅导之余组织孩子们进行团队活动。
在记者去新秀新村采访的当天,义工们还准备在课业辅导完毕的下午,教孩子们做丝袜花,因为第二天是母亲节,他们希望等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每位妈妈都能收到孩子亲自制作的一朵花。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刘婷婷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