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杨宣诚(资料照片)
开罗会议上的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和宋美龄。(资料照片)
开慧镇葛家山村张家大屋的最后遗存。 本报记者 摄
杨宣诚的曾侄孙女杨福海。
本报记者 摄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撩发记者寻访杨宣诚在长沙县遗迹的因素是东海海域中的钓鱼岛。
它是目前中日之间一个热点。
由钓鱼岛想到澎湖列岛。要是没有杨宣诚,谁能保证后者不也成为一个热点?
正是杨宣诚的一个“提醒”,澎湖列岛才有今天的“风平浪静”。
1 张家大屋——杨的老家
杨宣诚,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张家大屋人。
虽然张家大屋不存,但老宅基上的新居民仍然记得张家大屋的规模。今年73岁的罗田光原是杨家佃户后代,在他的印象中,张家大屋好几十亩大,槽门进去后,是一个好大的坪,种着四季果树,两边是花园;两栋石基、土砖、青瓦屋子坐落在一个角落里。不过,杨家人后来都出去了,现在与这里的联系,仅仅是在贵州一房后人每年的清明祭扫。
5月7日,在白沙镇窑上村,记者找到了杨家唯一留在长沙县的后人杨福海。她是杨宣诚五哥的曾孙女,对杨家后人现在的分布大致说得清,常听自己父亲杨震伯和回长沙乡下的其他杨家人谈及家史。她回忆说:“谈到十三曾爷爷曾是接受日本投降的中国代表之一、陪蒋介石到开罗开会等时,他们感叹‘我杨家出过人物哩’……”
末了,她取出一份杨宣诚之子、安徽安庆石化总厂原总工程师杨隆嘉所写的其父资料,还有杨宣诚在密苏里舰上当受降代表的照片。
访问、察看、对照文字资料,记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杨宣诚,更得知了澎湖列岛“风平浪静”的由来。
2 开罗会议——一个提醒
1943年11月22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身为军令部二厅厅长的杨宣诚以高级幕僚身份随蒋介石出席了会议。
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构成了关于二战时期重要的里程碑性的文件之一,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和意义”;“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该文件由美国霍布金斯起草。代表中国陆海空三军首长签字的分别是:陆军商震上将、海军杨宣诚中将、空军周至柔中将。签字前,杨宣诚认真阅读草案。一读便发现了问题,原来草案中关于战后“台湾应归还中国”一段中,未提及澎湖列岛,便告诉负责外交工作的代表王宠惠,并建议加上。
王不解地问:“澎湖列岛系台湾的一部分,《宣言》中既已说明台湾归还中国,澎湖自然已经包括在内。”
杨解释说:“不然!当年《马关条约》写明割让台湾与澎湖,两者并列,乃系日本方面提出,当时我国代表李鸿章正如阁下所言,认为澎湖已包括在台湾之内,不必再标明。但日方坚持,系恐我国临时将澎湖划出台湾省,或将之并入福建省管辖。日方坚持要写明……现在,如果《宣言》中只写为台湾而不明确写出澎湖应归返,与《马关条约》不符,战争结束后,日方也可能借口不归还澎湖。”
王听罢恍然大悟,出面通知美方在草稿上加上“澎湖”。蒋介石后来也说,中方对《宣言》草稿没有更改一字,意见完全一致,仅加了“澎湖”而已。
杨宣诚此举给王宠惠留下了深刻印象,后者称赞说:“翘胡子将军多闻博识,并且一个字也不忽略。”
3 三次得意——声名鹊起
“翘胡子将军”是同事们对杨宣诚的“昵称”,因为他的胡子往上翘。
无论是同乡好友,还是中国同事、盟军将领,都领略过“翘胡子将军”的认真劲。
正是杨宣诚这种认真劲,使他在对日军事情报工作有着三次“得意”之作,而其中破译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码更让他声名鹊起。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杨宣诚执掌的二厅监测电台就接收到日军的一种新电波,但不久就销声匿迹了。经过破译,发现这是日本太平洋海、空军之间的联系电波。杨宣诚命令监测台日夜监视。“珍珠港事件”前夕,这种电波又出现了,频繁地向太平洋地区发布指示,部署和调动日军大批海、空军力量。结合当时的世界战局和外交战线上的活动,杨宣诚判断日本将在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向美国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战略据点有所动作。他当即报告蒋介石,并建议将这种分析通报给盟军。
没想到,这情报在驻渝盟军军事代表紧急会议上一抛出,人们却多持怀疑态度。杨经请示后,让中国驻美武官郭德权及副武官萧勃亲自向美国政府提供这一情报。可这情报到了美国也没了下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损失惨重。
当然,中国方面获得日军将偷袭珍珠港情报的途径,文史界有多种说法。有“军统本部破译说”、“文强破译说”,还有“内线探得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各自强调”,有待新的史料发现。至于美国政府收到情报后“不作为”,也有“苦肉计说”、“不重视说”,这也只能在美国有关档案解密后才能明了真相。但一个事实是,这之后,杨宣诚受到美方的格外重视。
罗斯福事后向中方提出,派一位海军将领,精通英、日文的情报专家,做他的私人顾问。当时侍从室某主管打电话告诉杨宣诚,并和杨开玩笑说:“罗斯福简直是寄了照片来要人,只少提到你那翘胡子了。”但中方并没有放行杨宣诚,而是派了商震上将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常驻华府。1945年11月8日,美国政府授予杨宣诚司令级功勋勋章。授勋文件中称:中国海军中将杨宣诚,在中国以军事情报首脑身份,于二战中立下了优越功勋,“在协同盟军作战过程中,给予盟军许多卓越贡献,并给美国政府与军队大力协助,是我们深为感谢和难以忘怀的。”
杨宣诚另两次得意,都是他认真的风格、准确的情报、精到的分析,一是推翻英军制定的反攻缅甸作战方案,二是否定了人们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北进”——对苏作战的战略判断。
4 寻找出息——弟顶兄名
虽然,杨宣诚生活过的张家大屋不存,杨本人最终客逝在台湾海峡的彼岸,但他的人生传奇仍在这方流传。无论是他的曾侄孙女杨福海,还是杨家佃户后代罗田光等,都说得出杨宣诚的一些故事。
杨宣诚原名宣德,16岁那年东渡日本,投靠以官费生资格在那里留学的七兄宣诚。“一份饭两人吃”当然不够。恰好,此时清政府在日本招考留学海军学生,条件是具有官费资格者。于是,杨宣德只得以“杨宣诚”之名前去应考,还真一考得中。后来,名额招不满,使馆便放宽条件——非官费生也可以参试。杨宣德再次赴考,可考官认出了他,说“你已考过一次,不要再考了”,令他退出考场。兄弟二人只得将错就错,互相换名。
杨宣诚学成归国,在长江舰队服役。当时,正值武昌起义,他即与舰上革命党人反戈一击,溯江而上赴武汉支援起义军。民国建立后,杨宣诚被官方遴选到美国留学。1913年,他先在旧金山青年会学习英文,半年后入洛杉矶加州大学商学院。“二次革命”失败后,杨宣诚这个革命党人“有国难归、有家难回”,只得滞留日本。如此,他既学过军事,也学过商科,日语、英语娴熟,做情报工作也就有着良好的基础。
1948年,杨宣诚任职台湾省政府。湖南省主席程潜电邀杨宣诚出任省府秘书长。杨有心回故乡,便整装待行。因台北友人多,竞相宴请,未及时起程。不久,他又接到程潜的电报:“久候不至,谅不愿屈就,已另物色人选。”如此,他回故乡之愿成了泡影。
1949年后,杨宣诚蛰居台北家中,不问窗外事。1962年3月,杨宣诚病逝于台北。
5 先见之明——澎湖无事
虽然杨宣诚逝世已51年,但他那个“提醒”,却因钓鱼岛这个热点,显露出其“先见之明”的睿智和“功在中华”的价值。
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专家《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除用大量的事实证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外,也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手法。1972年,日本外务省关于钓鱼岛主权的表态:“该列岛向来构成我国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而根据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马关条约》第二条,该列岛并不在清廷割让给我国的台湾、澎湖诸岛内。”言下之意是,既然《马关条约》中没有明说钓鱼岛“是你的,那就不是你的,而是我的”。根据这个逻辑,日方也可以说,既然《开罗宣言》没有说“要归还澎湖,那就是不要归还,澎湖就是我的”。
联想今天之事,我们得感谢杨宣诚70年前的那个提醒。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