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符号 融入记忆深处--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北京符号 融入记忆深处

2013年05月17日01:29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北海看荷花》 何思羽

《潘家园》 曾绍芸

《北京的三轮车》 曾绍芸

《古建一角》 赵天祺

  北京五中高二(7)班 王丽娜

  从我降生的那一刻起,北京就成为了我灵魂中的一部分。

  整整十七年,我的生活都被记录在了北京这座城市中。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北京就成为了第一个接纳我的地方。它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坐标。这里的一处处风景,一个个符号,似乎早已与我的生命缠绕在一起,融入我记忆的深处。

  唤起记忆中那些我热爱的北京符号,不需要太多,只一阵鸽哨便足矣。与那一双双翅膀共同盘旋的哨音,是每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心中永远回荡的韵律。一阵阵鸽哨掠过耳畔,声音由远及近,似在向整个世界展示着北京的生命与气质,给人以遐想与回味。清脆的声响似乎能够划破整片天空,却又甘愿为天空的广阔所包容。

  哨音掠过之处,是那一条条古朴而又充满故事的胡同,一间间低矮的平房、一座座古老的四合院、一道道破损残败的城墙,隐藏在胡同间,如秘密一般,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那一块块青砖,一片片残瓦,当指尖与它们轻轻接触,一瞬间的冰冷温度可以让我感受到历史对于它们的冷却。每一个残缺的角落,每一道裂开的缝隙里,都充满北京的诉说,诉说着它的过去,诉说着它所渴望的未来。

  在那一条条胡同间,一个个院落里,生活着这座城市最为美好的符号,那便是北京人。当我在一条条胡同间行走的时候,从身旁经过的北京人总能带给我以无限的感动与温暖。老手艺人推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车筐中摆放着“家伙”和材料,或手举一个面人,笑着接受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或清清嗓子,大声吆喝着“磨剪子嘞抢菜刀”。也许这早已不再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他们只是在尽自己的力量,使这些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如同那些在院子门口一遍遍温习着京剧唱腔的老人们一样,他们令北京的文化变得鲜活,鲜活地萦绕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间。偶尔也会有几个孩子在院门口摆弄空竹,在父辈的演示下似懂非懂地琢磨着这古老的游戏。树荫遮蔽的四合院中,是邻居间相互的叮嘱与问候,嘈杂的声音中包裹着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朴实善良的关心与爱护。还会有一些老人,只是拿出一个马扎儿坐在门口,与身边的门墩儿为伴,静静地凝望着门前的小路,看自行车的车辙或人们的脚步,将地上的落叶或泥土卷起,再轻轻落下。这时的胡同变得很静,静谧得如同藏匿于喧嚣间的一座孤岛,如同不属于这座城市一般。

  以前,我总会好奇那些静静凝望的老人们在想些什么。现在,我稍稍懂得了一些。也许他们同现在的我所想的一样吧。我们都在回想着记忆中的那个北京,那些北京的风景,北京的符号。那声声的鸽哨,胡同间的点滴,四合院中的生活,似乎与我在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前进,彼此远离,渐行渐远。当林立的高楼将它们重重围困,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它们的昨天,珍视它们的今天,在乎它们的明天。 指导教师 李峰

  以上作品指导教师 张玲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