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烟花绽放世界--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石龙烟花绽放世界

2013年05月17日07:1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石龙制造的烟花。

1992年,澳大利亚悉尼市城庆200周年烟花汇演前,工作人员在现场做准备。

石龙制造的烟花享誉世界。

1999年创出的新品种长征火箭烟花。

1996年春节,石龙制造的烟花在广州白鹅潭绽放。

陈润锡(左一)曾代表广东到多国燃放烟花。

  人物特写

  姓名:陈润锡

  年龄:73岁

  身份:原石龙烟花厂厂长、退休工艺美术师

  寻觅遗失的记忆

  文/李少威

  还记得2007年5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虎门太平手袋厂拆除的时候,我们为它奔走呼号。

  那些建筑其实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有些影响市容,人们不舍的是一段回忆。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初期,是一段躁进的历史,它急切、忙乱、简单、混杂。经历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远远摆脱这个阶段,建立壮丽的城市,让人们富庶,并变得从容、优雅、厚重、丰富。

  一个作为跳板时代,似乎不值得挽留,然而,当人们富庶起来,从容起来,甚至有点优雅起来,又发现,那些短短十几二十年积累起来的回忆,也成了一种文明。这时想要捞起一点回忆,却难如大网捞小鱼,多少过去,早已从生活中抹除,不着痕迹。

  消逝了的企业、产品和产业,组成的是早年间的经济轨迹,如今想来,它也是生活的轨迹,文化的轨迹。我们曾以为不会有丁点留恋,然而,猛然间看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听到一段尘封的故事,摩挲着一樽生了锈的奖杯,却发现,一直找寻的丰富、厚重,就在找寻的过程之中。

  那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都是这个时代的淘汰品,曾经辉煌,但转瞬即逝,比如烟花。然而如今见到烟花腾起,仍有东莞人眸子里金光灿灿,心中想着:曾经,我们生产了最好的烟花。然后,烟花熄灭,掉落,心里长上了草,荒荒的,无处凭依。

  策划/记者李少威 文、图/记者龙成柳

  通讯员素雯

  漆黑的夜里,寂静无声,如果一盏七彩的光火突然在天空中跳跃,随后四周的空气里弥漫着烟雾、硫磺的气息,你一定知道,这是烟花在绽放。

  烟花,又叫焰火,可算是每个人儿时的最美好回忆。而如今,因为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烟花已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能看到烟花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大的节日庆典日子。

  本期休闲莞,作为“寻找东莞消失的产业”系列的第一篇,就让我们来寻找那转瞬即逝的“烟火”,以石龙烟花厂为样本,寻回曾经作为东莞的知名产业——“烟花”。

  石龙人人都会做烟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当时3万多常住人口的石龙来说,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石龙烟花厂无疑是本地的一家超型大企业。

  石龙造的烟花产品当时不但蜚声海内外,烟花厂更是石龙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石龙许多家庭都有成员在烟花厂工作,年轻人都为能进入烟花厂工作而自豪,而烟花厂的未婚姑娘可是众多石龙男青年向往的对象。

  这时的石龙,大部分家庭都有承接烟花厂发外加工的手工业挣外快,用一句调皮话来说,“你是做烟花的,你全家都是做烟花的”。这一点都不为过。

  50多岁的陈阿姨是土生土长的石龙人,回忆起年少时做烟花发外加工的光景仍十分难忘。当时她还是10多岁的丫头,每天放学或到假期都会帮家里做家务,当然还有零星的烟花产品加工,赚取外快以帮补家计。“一家人吃完饭后,把饭碗一收拾,就围坐在一起做烟花。”她回忆道。

  “那时候,石龙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有人坐在家门口,围坐在矮矮的桌子旁边做手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五六岁的小孩。嘴上天南地北地聊着,手更一刻不停。”陈阿姨对当时的每个场景都记忆犹新,大人们聊得欢,每家的孩子也在比赛着谁做得更快、更好。

  全家总动员 每月多挣一半工钱

  其时,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有人在烟花厂工作,但单纯靠职工做零星的加工做不了大量的产品,所以包括降落伞、沙炮和药筒等等这些没有危险性的零星小作业,大多都可以发放给家庭加工。

  陈阿姨家里也加工过降落伞、沙炮和药筒这些产品,她母亲定期会到织箩街发外加工点,领取一些素材回来,全家总动员一起做。“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在工厂上班的工人20多元月薪,但一家人勤快点,光加工烟花配件也能挣10多元,这就等于赚取多一份工钱了啊!”

  陈女士说,那些降落伞的伞纸是纱纸,在绑线或粘线前要先将伞纸搓揉,揉顺才容易造型,也便于升空后打开。一般的做法是在巴掌大的纸张的4个角头绑线,打结,做成伞状物。降落伞以10个为一扎,当时绑1000个可以赚得3元,如果利用假期一个人一门心思地做,需要花2至3天完成1000个,因为加工单价高,所以许多人做,竞争变大了。

  而绑沙包、碌筒也是以1000个数量计算,也就是1元多。勤快一点的家庭每月可以领取十几二十元的加工费。

  素材发完即止 来晚了只能白跑一趟

  钟妙贤是石龙烟花厂的老厂长,她在烟花厂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工厂的历史变迁。

  她介绍,开始的时候,工厂的厂址在石龙头的石龙茶楼(今位于面街街口附近)对面,厂址从马路通向海皮(石龙人习惯将江边称为“海皮”,即东江北干流),1959年厂址迁至织箩街,当时还在做少量织席,有车间和仓库,开始制作烟花手拉炮。1964年,工厂搬到弹花街,几年后迁至石碣西南、天涯亭一带。那时工厂开始大规模招工做烟花,还经营少量草席。

  那个年代,由于烟花厂的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发外给家庭加工的有很多。当时烟花厂在织箩街的工场(即现在石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门斜对面的停车场位置)就是当年的发外加工点,市民凭卡领取素材,按要求完成后又送回发外加工点验收登记以便领取加工费。

  据烟花厂的老员工回忆,那时每天都有人到发外加工点拿素材回去进行零星加工。“如果活较多,来的人还要排队,有时还会把发外加工点内外都围个水泄不通,因为材料发完就停,迟来的会白跑一趟。”

  石龙烟花厂历史

  成就

  石龙烟花厂从办厂生产烟花到石龙烟花在全球享誉盛名,其间有陈润锡的努力和汗水,也正是因为他,才让石龙的烟花走向世界,他曾代表广东省到德国、美国、日本等地燃放烟花。

  1958年,那时陈润锡才18岁,他开始在石龙烟花厂技术室工作,可是他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文化程度不高、小学也没毕业,可是就靠着自己看书自学, 他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尝试过无数次的失败,做出了组合、大型礼花弹等多个原创品种。

  陈润锡曾做过从日本引进的吐珠筒品种,“一开始吐珠筒在东莞爆竹厂做,但做版三次都不过关,结果给我们一次做过关了,到现在还有吐珠筒这个品种,而且现在湖南好多由我首创的品种也都还在做。”

  多年来,陈润锡研制的烟花深受欢迎,他也曾多次获邀出国,其中印象最深刻是1994年被邀到德国放的一场烟花,那次是代表广东省参加的。

  那一次,陈润锡带了12个人,在德国莱茵河待了10多天。放烟花之前,当时的广州市副市长语重心长地跟他说:陈润锡,这次你不是代表广东省,是代表全国的,一定要放好烟花,放得不好我第一个跳海,你第二个跟着跳。

  副市长的一番话,让陈润锡更加紧张,但最后烟花燃放的结果依然非常成功。“那时候,华人们把我抬起来,抛上天了。”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