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时评
江城客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称未来竞争已不在行业中,而在行业外。文章举的几个例子令很多人感慨不已。比如免费的微信,让舒舒服服收了十几年话音费和短信费的运营商大惊失色,几大运营商斗了这么多年,现在才发现原来腾讯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再如同苏宁斗得不可开交的国美,突然发现真正的对手是京东商城。文章总结陈词说,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未来十年,数据重构商业,流量改写未来,一切都在经历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
文章讲的是互联网行业那些事儿,但个中道理放在很多领域都通用,比如城市竞争。未来的城市竞争已不在区域内,而在区域外。比如坊间一度为广州和深圳谁是“广东一哥”而争论、较劲,结果有一天突然发现远在北方的天津GDP就快赶上广州了,这时才知道“广东一哥”之争毫无意义,因为一旦天津后来居上,那么中国的城市版图就不再是“北上广深”,而是“京津沪”。这时“广东一哥”之争即便有了分晓,也大势已去,无事于补。
基于同样的道理,南海镇街之间的竞争也不在南海内部、佛山内部,而在中国甚至世界。狮山、桂城、大沥、西樵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彼此,不再是大良、容桂,而是昆山的花桥、江浙的某地,甚至是美国、日本、欧洲的某个小镇。也就是说,需要把南海镇街置于中国坐标和世界坐标,用全国眼光和全球视野重新打量。唯有如此,南海镇街才不会安于现状,才能在一个又一个的“双镇会”之中,找准航向、永葆青春。
世界是平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早已突破了一城一地的限制,“逐水草而居”,“择良木而栖”。甲镇别以为营商环境好过邻居乙镇就能高枕无忧,说不定远在天边的丙镇营商环境远好过你,将优质生产要素尽收囊中。
问题在于,政治资源的配置逻辑和生产要素不一样,官位、财政等都是在某个行政区域内部进行配置。通常情况下,甲镇只要超过了邻居乙镇,甲镇的领导就具备了提拔的可能。因此,甲镇领导所思所想的几乎都是超过乙镇。至于外省的丙镇发展如何,他才懒得理,也没必要理。这就像大人教育小孩,“隔壁的孩子如何如何”,至于别处的小孩,大人一般不会拿来同自己小孩作比较。这种政治资源的配置方式往往限制了领导干部的视野,令他们具有局部竞争视野,而缺少全局竞争视野。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其著作《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提出一个观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最主要的秘诀就在于县域竞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县委书记就好比一个商场的老板,为了在同其他商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吸引最好的商家进驻,而这需要商场为商家提供更加优越的经营环境。“县域竞争”逻辑同样适用于省域竞争、市域竞争和镇域竞争。但张五常没有注意到,在中国的行政层级下,县域竞争的半径其实很小,一个县的真正竞争对手其实只有同一个市的那几个县,全国其余的几千个县跟它不构成实质竞争。一个镇的竞争对手也只有该区域的其他几个镇。
但事实上,我发现不少领导干部还是相当有抱负。在很多场合,他们经常感叹,去外省某地考察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很多方面落后了。同外地作比较,这不是政治逻辑的要求,而是领导干部的自我加压。这种全局视野值得大大提倡,因为从经济角度看,未来的城市竞争已不在区域内,而在区域外。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