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人彭林将收藏的老式放映机视若珍宝,每天都擦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魏琴(发自顺德)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顺德人彭林,父亲是公社放映队队长,从小他就坐着父亲的大板车,一路跟着去各村放电影,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一次机缘巧合,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老式电影放映机,小众收藏之路一路走来近15载,彭林说自己是老式电影放映机的知音。
缘起 坐着大板车去放电影
彭林回忆,“我小时候,父亲做过很短时间的公社放映队队长,所以经常用大板车载着我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放电影,那时候虽然很辛苦,但乐在其中,现在没这种感觉了”。彭林父亲现在年事已高,每次从江西老家来顺德,彭林总会在客厅支起简易的幕布,用老式放映机开始吱吱呀呀地放映电影,老人家也总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邂逅 200元收购首台放映机
“现在很少人看到这些老式的放映机,很多人不懂,我的知音就是这些机械。跟影像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拥有第一台放映机也是机缘巧合。”在彭林看来,由一个个冰冷的机械零件所组合而成的放映机是有生命的。看着家里客厅一个大型展示橱窗内陈列的放映机,彭林如数家珍。他已收藏了不同年代、不同型号的20多台电影放映机,其中既有上世纪50年代的无声放映机,也有柯达第一代、电子管声音保真度极高的放映机。他还有两台16毫米的珍贵放映机,一台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日本EIKI放映机,另一台是产自德国的BOSCH,整个机身都用铝合金制造而成。一台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黑色放映机到现在都能正常放映,让彭林觉得很了不起。
1998年左右,彭林去南海九江旧货市场闲逛,在一间昏暗的二手货店铺内看到了安静放在墙角的布满灰尘的老式放映机,当即上前询问,店家说200元转让给他。当时彭林并不知道,这台放映机就是目前市面上非常难找的Lentar放映机,是20世纪50年代非常经典的一款机型。“小时候只是跟着父亲到处放电影,远远地看过放映机,在南海九江的旧货市场是我第一次触摸到放映机。”
隐忧 小众收藏维修靠自己
彭林说收藏老式放映机的圈子很窄,很小众,所以机器一旦坏了就必须自己维修。没有现成的维修店铺,彭林开始在网上购买机械零件回来修复。他指着橱窗一台黑色的澳大利亚产的宝来放映机说,“2002年买的这台放映机,没仔细检查,后来才发现为了减少噪音原本都是金属材质的齿轮有一个做成了尼龙材质,但咬合的部分坏了。如果要去加工费用很昂贵,我就量好咬合部分的大小尺寸,请人打了一个铜质粗胚,再回来自己慢慢地用手工磨平,直到2004年修复。现在这台放映机能够正常运作,但放映的时候噪音比较大。”
除了老式放映机,彭林还有十几份电影胶片的原始拷贝,都是《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洪湖赤卫队》等老片子,有空的时候他经常约上几个老友在家里放老电影,一群人集体怀旧。“这些老电影放一次少一次了,电影拷贝寿命越来越短。曾经有一部拷贝放映过程中胶片断裂,直接烧起来,我很心疼。”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