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办公室内,杨叔子伏案工作。
图为:1995年人文讲座现场,同学们围在杨叔子身边。(资料图)
图为:在中学演讲,杨叔子接受学生代表献花。
图为:华科启明学院课堂,杨叔子鼓励学生大胆向自己提问。
图为:杨叔子经常独自外出演讲。
图为:1991年实验室内的杨叔子。(资料图)
图为:杨叔子提前到演讲现场和老师们交谈。
图\文记者王子毅
主持人语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一位清瘦身材的老者,手提一个蓝色的普通公文包,衣着朴素,行色匆匆。学生兴奋地向他打招呼,老者停下脚步,热忱地和年轻人一一握手。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更是一个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
80岁高龄——
他依然忙碌。为一个演讲,花一整天备课,站在讲台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记者问他为何如此奔波,他说,就想多为学生做些贡献。
他仍然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乘车途中能精确说出某一路段有多少个红绿灯,并为司机计算最佳路线。他仍然风趣幽默。当一位77岁的老者称他为恩师时,他开玩笑地回应:“恩施在湖北西部。”请看本期《院士风采》——
新闻现场
15日的武汉,大雨不期而至。杨叔子院士办公室很安静,只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看到记者进来,正在伏案工作的杨叔子起身握手。80岁高龄的杨院士非常和善,且记忆力惊人,他会仔细询问每个人的名字,在下一次见面时能脱口而出。
“外面下雨,光线比较暗。”见到记者拿着摄影器材,杨院士体贴地又打开了两盏灯。于是访谈便在这明亮而柔和的灯光中开始。
杨叔子说幼年时两个因素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一是父亲的教育,二是逃难的经历。杨父杨赓笙早年曾倾其家财资助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七七事变之后,杨赓笙把整个家族召集一起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不能做亡国奴。”
为躲避日军的战火,杨叔子跟随父亲四处避难。“国兴旺,家才兴旺;国衰亡,家亦破败”。在逃难中,目睹家和国的苦难,让杨叔子深深懂得: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就没有安稳的家。
一个人怎么来爱国?杨叔子举了一个例子:“一名飞行员,如果飞机都开不好,叫做爱国吗?不是!首先要把飞机开好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1952年,国家建设需要重工业,机械工业是工业的重中之重,响应国家号召的杨叔子二话没说,填报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机械系。如今,杨叔子仍在艰苦的科研道路上精益求精,60年如一日。
杨叔子说:“我一生的体会就是,学好业务、做好工作、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德行。”带着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1984年,杨叔子带领团队挑战世界难题——钢丝绳断丝在线定量检测,用仪器自动检测出钢丝绳中一个捻距内的断丝数量,并在一年后取得成功。
也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杨叔子不曾停止人文思考。“人是万物之灵”,“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中应有鲜活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而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
杨叔子院士在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特别加强了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华工校园里掀起了“人文风暴”,在全国理工科高等教育中率先举起人文素质教育大旗。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每年考试一次中国语文,在校期间考试不及格的不发给毕业证,这项规定到现在依然保持。
同时,杨叔子积极推动学校成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根据各个高校“人文讲座”整理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被评价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
对于自己起的作用,杨叔子却谦逊地说:“内部有学校的原因,外部有教育部的原因,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如此而已。”
一个中科院院士,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搞人文教育?
“我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解放那天起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哺育,我强烈感到教育之重要、文化之重要、环境之重要、文化育人之重要。”杨叔子回答记者。
花絮
在华中科技大学,流传着杨叔子的三个故事。
节省时间
1960年,杨叔子与高中同学徐辉碧喜结连理,从那时起一直到1986年他们唯一的孩子结婚时,杨叔子一家人一直在学校食堂进餐,未在家中做饭。“为什么在食堂吃饭?就是想节省时间。并不是说在食堂吃饭就一定节省时间,关键在于能不能珍惜时间,时间都是累积起来的。”杨叔子说,“我们都属于喜欢给自己施加压力的人,但是我相信今天的压力和被动,一定会转化为明天的主动。”
邮局寄信
1956年杨叔子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期间,由于俄语水平跟不上,就发奋学俄语,一天到晚都拿着俄语书背单词。一次到邮局发信,在路上他背单词背得入了神,结果从邮局回来时,同寝室的见他的信仍然揣在他的大衣口袋,问他:“你怎么没有寄信?”
杨叔子把手伸进口袋一看,原来信根本就没有寄出。杨叔子确定自己是向邮筒投寄了,但投寄的是什么,到现在仍旧是一个谜……
打猪草
“文革”期间,杨叔子在农场改造。有一天晚上,领导要他第二天去打猪草。杨叔子没养过猪,认不得猪草,还无法向贫下中农请教,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吗?晚上,杨叔子辗转反侧,想了又想,办法终于有了!第二天上午,不到半天,他就把猪草打了回来。工宣队师傅不相信是杨叔子自己打的,杨叔子恭恭敬敬地回答:“这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那人顿时没话说了。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