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国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2013年05月19日07:46    来源:湖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陈来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的法则)和天道(宇宙的普遍规律)的一致。天人合一思想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中国古代哲学主张“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生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神与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崇德尚仁。儒家文化自古以来重视人的德性品格。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在一定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自我对于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关怀爱护,或对他人施以恩惠。中国的儒学,始终把仁德置于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首位。

  群体优先。中国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是公,个人的利益是私,于是在中国文化中群体、国家往往成为个人的终极关怀。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关心国事大事天下事成了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责任,体现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世界观: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态度

  中国文明对世界的态度不仅是个人对他人、对身之所在的社群的伦理态度,还包括对于外部世界的文化——政治态度。其中体现的基本观念是,文化高于种族,天下高于国家,大同是世界理想。

  中国文明对外部世界秩序的政治想象和处置态度是以礼治——德治为中心的,这是从其本部事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延伸出来的。儒家思想指导的对外政策,一般不主张扩土拓边,是以安边为本,睦邻为贵。因而其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近代意识形态取向的,或帝国主义的暴力的、反人道的霸权主义国际政策不同。

  在中国文明中,“宣德化以柔远人”的对外观念根深蒂固。古代的中国文明虽然在当时是先进而强势的文明,但傲慢从来不是中国文明崇尚的德行。富而不骄,强而好礼,是中国文明崇尚的德行;强不胁弱,强不犯弱,强而行礼是中国人看重的文明。

  三、普适的价值理念:

  追求多样性的和谐

  《国语·郑语》记载春秋时代史伯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思想认为,不同事物的调和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相同的事物的单纯重复或相加却不能生成。这种反对单一性,认为多元性是繁盛发展的根本的思想,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至于“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更在中国文明早期便开始发展。《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要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了解音乐的和谐作用,并期望歌乐的和谐能使人与神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春秋时代的人继承了这种思想,这一思想对孔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国文明中也是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国文明世界观的典范。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国文明几千年来持久不断的理想。

  四、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

  在抗战的时候,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当世列强,有今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中国,有古有今”。中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2500年前孔子整理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文本,建立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识,建立起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努力传承六经,代代传经释经;后又形成了一种道统的意识,使得后来儒家以传承发扬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维护华夏文化的生命为神圣使命。

  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深层动力和精神气质。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多年,她的发展壮大和延续必有其能以自立的精神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国学大师张岱年提出,《周易》的两句话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这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把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精神文化发扬起来,并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演讲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演讲时间为5月17日 本报记者 李国斌 整理)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