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大干一场就真的落后了--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再不大干一场就真的落后了

2013年05月20日08:35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107国道湘粤交界段(宜章和乐昌)一边路灯亮堂,另一边伸手不见五指。

总部位于广东中山的欣錩鞋业,2010年将分厂建在了宜章经济开发区。

武广高铁乐昌东站的建设将带动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

  在韶关本地一家网络论坛里,曾有一幅照片引发热烈讨论。照片拍摄的是107国道湘粤交界段。夜幕下,跨省公路一边一片光明,另一端伸手不见五指。发帖人故意抹去了照片中的省界界碑,让网友猜哪边是湖南,哪边是广东。结果,超过九成网友一看就知道,漆黑一片的公路属广东管辖。

  翻开中国地图,如果在广州和长沙之间划一条直线,中点就是郴州。而隶属郴州的宜章,则正好落脚在这条直线的黄金分割点。它的邻居,则是多年来被湖南人视作进入广东“淘金”的北大门——韶关乐昌。

  一个是南大门,一个是北大门。一度,宜章是很多湖南人最羡慕的地方,原因只有一个——离广东最近,离财富最近。而乐昌则被宜章人视作“后花园”,经济发展快、货物齐全,宜章人在乐昌体味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

  时过境迁,峰回路转。

  2012年,宜章生产总值超过130亿元,而乐昌是84亿元。“再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我们就真的落后了。”乐昌市委书记李维员一脸严肃地说。

  ●南方日报记者 徐滔 实习生 李婷婷 湖南郴州、广东韶关报道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北大门”成闭塞之地

  在乐昌的设想中,广东“北大门”是承接粤港澳辐射内陆的“桥头堡”,但受交通区位制约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后发优势未能有效凸显

  乐昌粤北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华是土生土长的湖南郴州人。

  “说实话,宜章比乐昌发展得要好。”在商言商,李中华坦承,之所以来粤北设厂,是想在广东这个经济和出口大省的化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乐昌与宜章在地图上毗邻,现实中却面临重重阻隔。

  李中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车硫酸为例,从乐昌运到珠三角,要绕道韶关市区上高速,每吨运费要多出20—30元。而从乐昌市区出发前往郴州,须取道邻近的乳源,绕一个大弯,花上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火车快一些,但每天只有两趟。”

  与宜章一墙之隔的乐昌坪石镇素有“小香港”之称,占地并不大的镇区人潮涌动。记者注意到,临街旺铺价格已达每平方米4—5万元,堪比珠三角一线城市。当地人开玩笑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半是湖南人,另一半“回溯三代肯定也是湖南人”。

  表面的繁华,却掩盖不了乐昌市委常委、坪石镇委书记欧阳晓冬的忧虑:作为原来广货北上的必经之地,坪石原是著名的物流集散地。但随着交通逐渐便利,原有引以为豪的优势不值一提。

  去年,他曾带领镇党政干部到湖南宜章和汝城考察。出发时欢声笑语,一路上渐渐沉默,最后所有人都有些沮丧,“原以为做得不错的东西,其实是落后了。”

  武广高铁修建时,曾寄望迈入“高铁时代”的乐昌反而被边缘化了。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直到这时,不少为高铁而搬迁、移居的乐昌老百姓才确信,自己家门口并未设高铁站。他们要想乘坐高铁,需要到100多公里外的郴州或韶关。

  有一段时间,56岁的乐昌市民吴利军经常骑车到高铁沿线,远远凝视、发呆。他的相机记录了不少高铁飞驰而过的瞬间,“错过了这个机会,乐昌又被甩在了后面”。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乐昌终于赶上了末班车。

  去年8月24日,乐昌市人民政府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公司举行武广客运专线乐昌东站建设项目签约仪式,标志着武广高铁乐昌东站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车站计划在2015年正式启用。

  喜悦背后的苦楚只有乐昌人自己知道——由于是后期建站,铁道部不再像建设其他站点一样负担一半经费,建站资金全部由乐昌自行筹集。“乐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将建设资金筹集到位。”李维员说。

  同样被甩在后面的,还有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个距高铁不足2公里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原本也希望借高铁的便利,吸引大量珠三角企业转移至此落户。然而,事与愿违。2010年广东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中,这家产业转移工业园因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不力被黄牌警告,成为全省三家被警告园区之一。

  “来考察的人不少,落户的却不多。”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丁振华表示,比起邻近的竞争对手,乐昌在用地指标、征地成本等方面没有优惠,园区还存在着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短板。

  记者注意到,园区建立虽已逾4年,但一份宣传材料显示,园区自来水加压站、管道天然气项目仍“正在加紧建设”。在园区立体展示沙盘中,“此处为高铁站”的标示牌格外醒目。“我们寄希望于高速和高铁。”乐昌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黎海华坦承。

  武广高铁乐昌东站“转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当地的数据称,2012年,园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引进20个项目计划投资超过27亿元。全年园区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18%。投资商主要看好的就是高铁出行方便,并且守时。“最为关键的是,工业园距乐昌高铁站仅‘一步之遥’。”黎海华说。

  “少年”与“中年”的比拼

  乐昌一位干部开玩笑称,乐昌是努力寻找人生第二春的中年人,而宜章是正在享受第一春的青少年,幸福度无法相比

  驻守湘南,与广东毗邻,郴州一直是湖南人心目中的“富庶之地”,最南端的宜章更是如此。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径,宜章在经济上一直都想冲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担当粤湘合作的“二传手”,努力与珠三角融为一体。

  宜章对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思考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不少人可能对改革开放尚无清晰概念,但开放意识强烈的宜章人就在思索如何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面朝南粤,崛起湘南。

  “以前没什么大企业,这几年抓住了机遇。”宜章经信局副局长陈传友透露,所谓机遇,除了与央企省企对接,就是指敞开怀抱、想尽办法接纳从广东转出的企业。

  以宜章经济开发区为例,目前入驻的20多家企业中97%都来自广东。

  2009年,总部位于深圳的富士电梯落户宜章,建立了富士电梯(郴州)生产基地项目,该厂厂长郭达全表示,宜章地处湖南,紧靠广东,既是湖南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又可辐射南部及东南部地区,优势明显。

  “政府找上门服务,工人找上门求职。”去年3月,总部位于东莞的新洲印刷厂落户宜章产业承接园,曾一度遭遇招工难。工厂负责人麦志瑞回忆,县人社局得知情况后,组织人员到15个乡镇发放招工广告3000余份,举办专场招聘会,短短一周就为企业招工116人。

  由于成绩突出,宜章经济开发区被授予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工贸易特色园区、最佳服务环境产业园称号。

  有一个细节让乐昌干部印象深刻:宜章开发区管委会每一间办公室门上都贴有工作人员手机号,即使外出办公,园区企业能随时随地“点对点”寻求帮助。

  宜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桥亮介绍,2008年,宜章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第二年,湖南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优惠政策,明确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宜章经济开发区,“这是我们的尚方宝剑”。

  而宜章“软环境”也为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做了充足准备。

  从2011年开始,宜章开展了“建设新郴州,宜章怎么办?发展新宜章,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学习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活、作风不实”真谈问题、谈真问题。讨论中,“将学习力转化为产业转移承接力”逐渐成为共识。

  李桥亮说,一个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较快超越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承接和项目建设,宜章本着先行先试必须先学先知的理念,以提升“学习力”来拉动产业转移“承接力”。

  关键在于人的观念

  面对骨干教师、医生甚至公务员的流失,乐昌人意识到:不发展,便利的交通就是把人才往外送的快捷通道

  “政策上我们或许没有优势,但没有优势的不止是乐昌,关键问题在于人。”在多次全市会议上,李维员都提到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他说:“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也是退。”

  今年底,被乐昌人视作“甘霖”的广乐高速有望通车。但李维员却不止一次泼冷水警告:“不要以为有了高速和高铁就有了一切,这是一把双刃剑!”

  他告诉记者,到乐昌任职一年,走了50多人,不少人才流向其他市、区,还有的“孔雀北飞”,落地湖南。

  “我们的观念很穷。”乐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莫剑峰从韶关到乐昌任职后,很快有一个感受,这里官不富民也不富,而干部思想相对保守,机关作风严重。

  他说,干部缺乏创新精神,工作按部就班现象严重。

  去年4月,一位外地老板想投资乐昌沿溪山开发旅游项目,多个政府部门派员现场办公,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然而,上级部门后来否定了该项目。但由于乐昌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这消息四五个月后才传到老板耳中,此时,他已经前期投入上百万元。

  让人急在心里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李维员坦承,尽管是一个县级市,但却时常政令不畅、执行力不强。

  采访中,乐昌干部普遍提到,当地干部缺乏交流,老化严重。

  “最富和最穷的地方都在广东,再不解放思想,我们就要被当作‘穷广东’的典型!”乐昌人口和计生局局长谢炳汉在基层做了10多年的镇党委书记,根据他的初步调查,相同岗位,宜章任职干部平均年龄要比乐昌小5—10岁,有的甚至超过10岁,“乐昌太多‘天花板干部’,看不到奔头,干好干坏都一样”。

  “发展越慢,越难出干部;干部积压得越多,发展更难快上去。”当地干部称,乐昌似乎进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肖华茂

  人才是乐昌发展

  最大的制约

  肖华茂是湖南人,2011年10月到韶关工作。到粤北时间不长,但对于湘南和粤北地区的发展却有切身的体会。

  在她看来,乐昌具备生态环境优良、交通发达等发展优势,但与广东周边城市比较而言,它目前的发展“较弱、较慢”。

  肖华茂并不认为交通是乐昌发展的局限。虽然乐昌高铁站到2015年才能正式启动,但“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能够有高铁已经非常不错。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加上乐昌与已有高铁开通的韶关市很近,交通对于乐昌不是关键问题。”

  “人,才是乐昌甚至整个粤北地区发展的最大劣势。”肖华茂表示,人,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是适应产业专业的高端人才缺失,二是当地政府干部缺乏创新、办事效率低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项目引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要破除“人才”这一短板,肖华茂表示,粤北欠发达地区更应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打造高科技人才,以项目连带人才引进。“项目进来了,人自然就进来了”。

  人才和项目的引进都需要政策的支撑,具体包括土地规划、税收减免、多建产业园、简化相关手续、改善提升人才待遇等。肖华茂认为,政策在乐昌落地有“因地制宜”而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一刀切”的可能。“相比珠三角地区,乐昌的地价还比较便宜,可适当增加产业园数量。税收上,也可给予适当优惠。做到要先允许项目进来,再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培植它的植根性。在对待人才方面,面对人才多往珠三角方向转移的困境,乐昌应提高人才待遇。除工资外,做好相关配套措施,如利用当地相对较低的地价解决职工及其配偶住房问题。”

  肖华茂坦言,“2011年后韶关市开始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但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年我去省里开人大会议,并没有发现预算中哪项与粤北地区人才引进有关。”

  做强北大门经济

  打造新乐昌引擎

  发展策论

  纵观历史,扼交通要道、区域接壤之地,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物流和人流,发展也总会快人一步。这正是乐昌曾经的真实写照。“北大门”优势并未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但在新时期需要有新的区域发展观。

  作为广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导性文件,《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韶关城镇集中区是广东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而在广东决策层力图构建“三大网络、三大系统”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战役略格局中,韶关被定位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强调要加快韶关与湖南跨省通道的建设。这些,都是粤北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迎头赶上的“法宝”。

  一方面,项目是促进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乐昌为例,资源、环境承载力强,是产业转移就近承接地和珠三角对外辐射的重要门户。要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城区服务功能,用好的项目来“引智”,留住人才,增强地区聚集人口的能力;也要用好的项目让山区干部真刀真枪得到锻炼,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乐昌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森林覆盖率达69.5%,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4.8万千瓦,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硬碰硬”不如刚柔相济,乐昌应与宜章形成产业上的错位发展、竞争发展、互补发展。

  现阶段,乐昌需要以更大的区域观谋发展:既整合湖南的资源,与对手“错峰发展”;又无缝对接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充分发挥主场优势。随着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在广东新一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有理由相信,广东“北大门”重振蓄势待发。

  总策划:张东明 王垂林 胡键

  总统筹:郭亦乐 梅志清

  郎国华 谭仕龙

  执行:胡念飞 陈韩晖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