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文学与文史之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出入文学与文史之间

2013年05月23日14:20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彦火(香港)

  在萧红生命里的三位文学男性当中,就文学成就而言,骆宾基是相对较弱的一位,但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

  骆宾基的文学道路,从十九岁开始。1933年春父亲病故,家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1935年骆宾基曾试图越境到苏联求学未果,1936年5月怀着一丝希望南下上海,住在法租界,开始写他第一部文学作品《边陲在线》,一部以抗日救国军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当时他已完成了一半,便效法萧军的做法(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由鲁迅推荐,并在上海出版),把稿寄给鲁迅,但鲁迅当时已身染沉痾,不能代为推介了。

  后来茅盾看了骆宾基寄去的誊清稿,答应代为介绍出版社。可是就在天马书店正准备发排这部长篇之际,全面抗战开始(本书最终于1939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骆宾基不得不暂时结束“亭子间”的生活。

  上世纪40年代是骆宾基的重要创作期。1940年冬初,骆宾基到了桂林,在聂钳弩的帮助下得以安居下来,创作欲焰炽旺,发表了中篇小说《吴非有》(载《自由中国》),短篇《寂寞》,童话《鹦鹉和燕子》(后由文化供应社出版)和长篇小说《人与土地》。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骆宾基由广州湾去澳门转香港,不久邂逅了卧病的萧红,在战乱中与她厮守四十四天,这成了骆宾基后来所写的《萧红小传》的素材。

  1980年笔者在福建榕城,欣遇研究骆宾基的龙岩师范学院讲师赖丹先生,并了解到骆宾基后来的生活和创作情况——1956年,骆宾基由于与胡风稔熟的关系,曾卷进株连广大的“胡风集团”案件,被视作胡风集团的嫌疑分子而被审查一年。

  当年骆宾基只有三十九岁,时值盛年,猝遭此打击,不禁心灰意冷,便产生与文艺告别的念头。于是他把兴趣转移到文史方面,开始钻研古代典籍《诗经》与《古代社会研究》等,因而接触到殷墟甲骨文字之源,以确训诂。1962年,骆宾基又推翻原议,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在研读上述史籍中,他初步对郭沫若在金文研究方面的结论产生疑问,发现“可能是古五帝时期的金文,应早于殷墟甲骨千年以上”,这无异与郭沫若唱对台戏。后来骆宾基终因投鼠忌器,搁置研究。

  “文革”十年,骆宾基又受到另一次冲击,再次宣告与文学诀别。从1972年开始,由于患了高血压症,他得以半天休假,偷得空闲,便在家里重起炉灶,弄起金文的研究来了。照他自己的话说,“实际上当时我是找个精神上的避风港,作为求得唯一安慰自己,解决大痛大苦的方法。”从此,他便开始作读书札记,兼及《诗经》、《左传》的研究。后来骆宾基写成一部近十万字的《金文新考》(1987,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部《金文新考》积累了骆宾基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作者提出以下结论:“中国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经有了青铜。这和埃及的青铜时代开始的公认年限是相同的。”他进一步指出:“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就出土过铜片,是由高级合金制成的。半坡遗址经碳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六千年。由此可知,以前定半坡遗址为新石器遗址,那就完全不对了。”

  骆宾基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希望“纠正金文研究方面的千年之误”。他在以后与我的通信中的话题,大都涉及金文研究,可见其在文学之外另一个领域的成果。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