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竹编急揾接班人--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三水竹编急揾接班人

2013年05月24日07:19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曹健荣因为竹编而扬名。

三水竹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曹健荣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百鸟归巢叽叽喳,提篮带走探外家。”这句由三水竹编传承人曹健荣自创的顺口溜,平实地传达了竹编提篮的民间习俗和心意。日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29个名单中三水区有2人入选,分别为曹健荣(民间竹编)、马国辉(龙形拳)。在获悉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后,曹健荣并没有喜形于色,相反他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竹编这门民间技艺的前景而忧心忡忡。

  文/图 记者李文慧 通讯员黄敏

  传承人:过度劳累引发脉管炎

  今年69岁曹健荣在春节前突然感觉背部和下肢疼痛,被诊断为脉管炎,入院治疗近3个月后,最近才返回家中休养。“入院前一刻还在做竹编,没想到病情来得这么急。”曹健荣谈到,如今他的脊椎神经痛难以痊愈,双腿瘦削、脸部浮肿,走起路来佝偻着背,需要依赖止痛药舒缓病情。

  听到自己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曹健荣很平静。“疼痛让我难以做出完整的竹编工艺品了,只能坐在椅子上简单地编织一些图案和字样。”曹健荣回忆道,他7岁开始随父亲学艺,对竹编抱有强烈的喜爱。当竹编技艺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时,曹健荣60多年来如一日对竹编痴心不改,甚至把务农的时间都腾出来,把这门技艺精益求精。

  他独创的竹编立体“福”字图案、四平八稳的提篮耳被买家所津津乐道。在光线下,从不同角度看他编织的“福”字,有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犹如放射出万丈光芒。而且曹健荣竹编技艺非常纯熟,速度也很快,过去编织一个40厘米宽的“福”字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近年来他编织的提篮、鱼篓等精美的手工艺品非常抢手,港澳地区总有人来收购他的竹编当做摆设。

  困境:后继无人 民间技艺濒临灭绝

  300多年前,曹岗村就因为竹编而扬名,这门技艺成为当地代代相传的谋生技能以及村民的主业。与各地竹编制品不同的是,曹岗村的竹编可以编字和图案。精细如提篮、鱼篓、米筐、饭篮、菜篮、针线筐,粗犷如猪笼、竹椅等,只要能想到的工艺品几乎都能通过竹编表现出来。然而,近年竹编制品已逐渐被大量价廉物美的塑料制品所取代,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从事竹编的艺人纷纷改行。时至今日,全村从事竹编的只剩下三人。

  尽管曹健荣曾经把手艺传给了三个女儿以及邻居的三父子,但他们都没有用心坚持下来,不愿意把手艺当成谋生工具。“揾唔到钱”导致竹编濒临灭绝,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尽管珠三角多个地方依然保留着女儿出嫁后提竹篮探望双亲的习俗,但与此相伴相生的技艺却有可能因传承人“人亡艺失”。曹健荣如今想另觅接班人,也很难找到愿意用心去学的后生仔了。

  相关链接——

  三水增添三项市级非遗

  佛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推荐名单经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社会公示后,市政府同意将“麦边舞龙”等9个项目列入佛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水区入选项目有三水龙舟制作、三水玉雕和胥江祖庙庙会。而去年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水灯谜则遗憾“落榜”。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