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戛纳电影节闭幕,除了照例传回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陈坤等大秀红毯的新闻外,国产电影也算有所斩获。贾樟柯凭《天注定》一片获最佳剧本奖。虽不是大奖,但比起前两年,连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都没有,可谓大进步了。这是内地电影人第二次获得此奖,2009年,娄烨导演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编剧梅峰也曾获此荣誉。
媒体报道贾樟柯的这部新片,用了“暴力四溢”四字。据贾樟柯自己说,这部电影的素材,受到一些真实案例启发。导演认为,《天注定》说的并不是四个故事,而只是四个不同的人物,因为这些人物面对的现实相似。这些故事虽然分别发生在山西、重庆、宜昌和东莞,横跨中国不同的地域。这种地域的大跨越,给了贾樟柯美学冲动,他期望在视觉上“完成一次流动的中国之旅”。只是这次“中国之旅”任务,是反思暴力。
贾樟柯的这次电影探索,显然极富现实意义。用文化和电影的方式,客观展示一些涉及暴力的公共事件,让国民从文化心理上反思暴力的根源,极有必要。
眼下一些表现战争的影视剧,延续的仍然是你死我活的意识,并未把战争或暴力,视为人类最残酷的存在,宣扬的仍然是简单的以暴制暴。可以说,现在部分民众中弥漫的暴力心理,与文艺作品中对暴力公共表述的简单化处理,有很大关联。
如贾樟柯所言,一些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会把暴力看作释放压力的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但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暴力的危险是双向的,不仅危及他人,也会伤及自身。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一类现实题材,对所有电影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人类没有办法完全避开暴力,但如何减少与缓解各种暴力事件的出现,应当被视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与文化工程来研究。贾樟柯的《天注定》,无疑为中国电影人开了一个好头。从文化角度讲,暴力事件的发生,与彼此孤立有关,这种孤立极易让人压抑,失去理性。如何通过电影,来创造一种可以化解暴力倾向、舒缓情绪的习惯,主动扩大对不同人群生存现状的理解与同情,使那些被压抑和扭曲的心灵通过银幕角色的创造,从破罐破摔的心理中走出来,已成为今天刻不容缓的任务。
戛纳电影节一直是展示世界电影艺术活力重要的窗口,正是这份坚守,使它在很多电影人的心目中,足以制衡奥斯卡的评奖标准。这也是戛纳成为电影人荣耀的核心所在。它代表了对电影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贾樟柯获奖,表明内地电影人只有更多地关注现实,恪守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努力创新电影语言,才能获得世界电影人的尊重。 (叶匡政)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