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单位越来越多佛山保得过来吗?--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文保单位越来越多佛山保得过来吗?

2013年05月29日14:35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曾被大火烧毁的“集贤坊民居”,再无昔日的风华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清代李可琼故居变外来工宿舍 汤铭明 摄

明朝的顺德大良钟楼成了流浪汉的家

  羊城晚报记者 魏琴 摄

重建后的苏氏书塾从原本的平房变成镬耳屋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魏琴

  国务院近日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有三处榜上有名:高明古椰贝丘遗址、顺德清晖园、顺德糖厂早期建筑。然而佛山文物保护现状并未因此迎来春天。李可琼故居被外来工租住、苏氏私塾被全拆又重建、集贤坊古建筑群部分被火烧毁、顺德钟楼被流浪者侵占……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市民身边文化遗产加速凋零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随着经济扩张和城市升级的推进,佛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窘境。

  A

  文化史迹遗产无处不在

  国务院近日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明古椰贝丘遗址、顺德清晖园、顺德糖厂早期建筑榜上有名,其中,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是作为古遗址入选,顺德清晖园作为古建筑入选,顺德糖厂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加上之前的佛山祖庙、康有为故居、南风古灶、东华里古建筑群,佛山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达到7个。

  根据4月底公布的《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显示,除了目前的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1个重点保护历史城区、2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个历史文化街区、11个历史地段、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清晖园已升级为国家级)、262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椰贝丘遗址已升级为国家级)、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4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佛山建立成“市域特色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有效保护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B

  遗存文物保护现状堪忧

  1.清代私塾全拆重建太异样

  原址位于禅城区庆源坊69号的苏氏书塾是佛山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塾面积264平方米,是清代祠宅合一式建筑。2009年年初,苏氏书塾周边楼房开始被大规模拆除,此后不久,苏氏书塾也遭到了拆除。2010年,苏氏书塾原址被推成平地,只留下地基和一片废墟,该事当时在佛山引起轩然大波。在有关部门的跟进之下,苏氏书塾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起来。

  5月18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位于普君新城的苏氏私塾发现,尽管整个建筑表面上看上去依然古色古香,可是却显得太过“新”,而且被周围的新建高楼包围,反而显得有点另类。住在该私塾旁边的老佛山人李伯对记者说,“你来这里看这个做什么,现在都没什么好看的了,完全就是一个新造仿古的,太假了。而且放在这里显得很不搭调,你还不如去其他地方看看其他的古建筑呢。”

  记者围绕私塾走了一圈,只见大门上了锁,高墙内的院子里是什么样子,也无从得知。对于新建的苏氏私塾,有不少市民表示反感,“拆了重建,还算是文物吗?”对此,佛山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21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希望苏氏私塾能够延续原有的功能,表现私塾文化,不要太过商业化。”

  2.百年钟楼沦为流浪者家园

  初夏时节,不少顺德人选择在林木繁茂的钟楼公园散步小憩,位于顺德大良旧城中心的钟楼临近街边,被称为顺德地标建筑。它创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前后),楼上悬有清代康熙三十一年铸的铜钟。记者对照佛山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发现,钟楼也处于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如今,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钟楼却沦为了流浪者聚集之地。羊城晚报记者23日走访看到,钟楼二层偌大的开阔地到处可见拾荒者捡拾的塑料编织袋,整个空间内的气味陈腐。市民陈先生是钟楼公园的常客,他无奈地说,“有环卫工人会上去打扫,但现在很少人上去玩,流浪汉在上面过夜,好几年了,没人管也管不过来。”

  大良街道办文保科一位姓戴的主任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对墙面剥落灰尘这类,钟楼会小修小补。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完全的开放性带来了困惑,它是旅游景点又在繁华的城市中心,人流量大,游客上去刻画破坏这类行为难以杜绝,流浪汉上去也不可避免。顺德顺峰山公园内的青云塔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是对外开放免收门票,塔基周边碑文也常遭到游客的乱刻画。

  3.名人故居租给外来工住

  在佛山市禅城区莲花路上,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有72个不同的窗户,这就是佛山历史上的名人李可琼的故居,也属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可琼是南海罗村人,后来移居禅城,清嘉庆十年(1805年)会试中进士,累官至山东盐运使。相传他与胞弟李可端、李可蕃同登进士,同入翰林,他的家族在佛山街经营银铺,相当富有,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他的家族在莲花路兴建宅第。

  23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时,有一名居住在李可琼故居的住户介绍,这里有七八个房间,五六户人家居住,“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外来工”。记者看到,整个建筑十分破旧,外墙雕刻被侵蚀,窗户残破,各种管道电线交错。屋内地砖也大部分出现裂痕,部分地砖破裂严重,屋顶的木梁受潮、腐烂并脱落,柱脚及墙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墙壁上也攀爬了许多植物。

  由于屋内长期有人居住,难免会受到一些人为的损坏,各种电线、管道沿着墙壁延伸到各处,部分房间存放了大量的杂物,走廊上堆放了大大小小的物品,还出现动物的排泄物,屋内的卫生环境堪忧。

  4.古民居先遭大火再变烂地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东方广场德胜楼后面的集贤坊古民居群为清至民国建筑,民居群前有闸门楼,保留“集贤坊”石刻街额。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室内装饰中外合璧、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该古民居群前些年也被认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2009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集贤坊古民居群”中的红风大街3号。羊城晚报记者22日走访看到,这片古民居群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已显老旧,绝大部分的老屋外墙的石灰已脱落,橱窗上方的精美雕刻被风吹雨打侵蚀得严重,已经看不出原来雕刻的内容了。2009年焚烧的红风大街3号老屋现状一片狼藉,被大火焚烧过后的痕迹依旧可见,屋内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均已消失,门窗只剩下铁架,用几块铁皮简单地阻挡着。据当地街坊表示,那场大火之后,这间老屋就没人管理了。

  住在被焚老屋旁边的余先生表示,自从3号老屋被焚烧之后,政府派了人员进行查看,每家每户装上了灭火器。但是那之后,该地就一直荒废。现在的灭火器大都已经过期不能使用了。

  5.文物藏品只能塞到仓库去

  24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前往佛山市博物馆采访了解到,佛山市博物馆目前并无固定的文物展馆,只有一个约350平米非遗展厅。此前就有消息称,佛山市博物馆众多文物没有“露脸”的机会,只能暂时“寄居”在仓库里。

  佛山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邝倩华告诉记者,“文物的收藏也是为了利用,比如展出、宣传。该馆目前收藏文物约35000件,虽然目前并无固定展馆,但是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利用网上展示和参加外展的机会让更多人能一睹众文物的风采。”

  实际上,如此多的文物放在仓库,不但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市民来说难以参观到更多的文物,也是一种损失。对此,佛山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负责人表示,“关于文物展出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正在筹建新馆,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记者走访发现,让市民盼了三年的佛山市博物馆新馆依然没有动静。位于佛山新城的佛山市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于2010年公布,原计划2014年建成,2015年开放。佛山市博物馆方面表示,目前新馆基坑开挖已完工,但由于广佛环线、广佛江珠城际线从新馆下面穿过,工程比较复杂,目前尚在研究中,因此佛山市新博物馆主体工程何时开工还是未知数。

  C

  专家:

  大拆大建没严格论证

  佛山民俗文化专家余韶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近些年来,佛山在城市改造的时候,有些东西说拆就拆了,说重建也就重建了,都没有严格的论证和程序。改造的时候,不知道历史文物价值所在。比如东华里整条巷子都是文保单位,说改就改,说拆就拆,现在仅存下的一两处建筑也是不像样子了。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也不足,很多文保单位挂了个牌子就没下文了,多处文保建筑年久失修,现状堪忧。”

  余韶婉建议:“其实佛山可以在旧城区集中保留几条文保单位较多的老街巷,将来还可以做旅游开发。”

  D

  政府:

  文物丰富压力好大

  佛山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佛山正处于城市升级阶段,我们的管理压力很大。由于人员力量不足、专业人员更少,管理上有缺位是不可避免的。在城市升级中,有些改造的本意是想将文物修好,更好地保护文物,但是因为不怎么懂,就造成了建设性破坏。”

  “除了我们去保护,整个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都要加强,不能光靠管理部门的人员。”该负责人说,对于新增加的三个国字号文保单位,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去保护。各自的文物保护规划都要尽快做出来,保护人员也要到位。“除了保护,我们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将文物利用起来,只有利用好了,才算是保护好。”

  “顺德目前有20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国保,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115个,顺德文物资源很丰富,文保部门压力也很大。”顺德区文保部门一工作人员也表示,区内文物是镇街属地管理,很难解决的问题才会报到区里面,修缮时区里也会给镇街相应的补贴。区里每年都会固定给到100万,根据轻重缓急来定,平均下来每年文物修缮方面会补贴200万至300万元。

  “以往修缮一间祠堂一两百万可以搞定,现在需要花费300万至400万。有些文物修缮费用大,人工材料都在涨价。我们一方面也在争取政府投入,但是像祠堂这类文物修缮更多的是民间参与,自筹资金,如果仅靠政府投入是无底洞。”该工作人员补充道。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