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大将毙命斗门之谜--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日本海军大将毙命斗门之谜

2013年06月01日07: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大角岑生(中)

大角岑生毙命地点黄杨山脉白鸡山牛轭岭(梁少华提供)

坠机现场(梁少华提供)

  飞机被击落?坠毁?被内部人干掉?

  一团历史的迷雾笼罩了1941年2月5日广东中山县斗门黄杨山(今属珠海)的上空,它笼罩了当时日寇男爵海军大将座机的航线,也笼罩了历史观察者的视线。

  大角岑生,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大将,在中国战区毙命的最高级别的日军海军将领,在当时那团迷雾中,是被我方击落,还是坠机殒命,甚至可能是死于内部操作?

  让我们回到1941年的2月5日,走近那团迷雾。

  文:刘黎平

  大角岑生生于1876年,是日本海军元老,早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 1931年4月晋升为海军大将,同年12月出任海军大臣,次年改任军事议定官,1933年再任海军大臣。此人是地地道道的战争贩子,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侵略上海,大角岑生派舰队封锁我沿海港口,同时侵占广东三灶岛,修建机场作为日本空军轰炸我国的基地。

  传奇版:

  被内部反战人员干掉

  这个版本是最传奇最离奇的版本,伦海滨在文章里提到:在大角岑生毙命后不久,当地群众经常在日寇军营附近捡到一些反战传单,撒传单人员为“南支派遣军反战大同盟”。这些传单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大角岑生飞机上的机师就是反战同盟成员?他们用毁机灭帅的手法干掉大角岑生,从而阻止日军进一步南侵?

  当时的人们也分析得有板有眼。他们认为,为什么当时机队的前方护航战斗机和后方的护航战斗机都安然通过黄杨山顶,偏偏中间受重点保护的大将座机就触山了?只有大角岑生的驾驶员才能这样操作。

  击落版:引擎失灵飞机被击落

  1941年,年初,珍珠港事变尚未爆发,但日本已经在谋划侵略东南亚,大角岑生就是谋划者之一,并且他本人将任南洋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为了实施此项战略企图,大角岑生来到中国,先后至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同侵华日军将领商讨太平洋战争事宜,接着,他来到广州。

  这一年的2月5日晨,广州的上空并没有云雾,可见度良好,适于飞行。大角岑生坐上“微风号”运输机,前往被日军占领的海南岛,同时有六驾战机护航。

  这群侵略者可能没有想到,航线前方就和侵华战争的前途一样暗淡,有旋风和迷雾在等着他们。机队经过伶仃洋上空,遇旋风,运输机引擎失灵,于是折回珠江口西岸,拟在三灶岛机场修理。

  就在这时,大雾来了——

  机队还在云雾里找方向,他们没想到此刻他们下方的地面是属于中山县第八区中国军队的阵地,也就是大赤坎乡,首先是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挺进第三纵队观察哨发现敌机,于是报告纵队司令袁带,袁下令射击,机枪手仰射日军机队,大角岑生的座机中弹,在黄杨山坠毁。中国搜索部队随即进山搜索,发现10具日军方人员尸体,根据当时搜集到的证件来看,其中一具就是大角岑生的尸体,据称,当时的大角岑生身穿海军大将服装,头部中弹,额头炸裂。

  2月8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韶关)报道:“我中山前线游击部队袁部对日本飞机低飞空袭时,忍无可忍,用密集机枪击落敌巨型海军飞机一乘,机上海军大将大角岑生等被击毙。”

  坠毁版:坠落成“击毙” 袁带要邀功

  1941年2月5日斗门黄杨山的那场大雾,慢慢地弥漫成历史界的大雾。其实,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是有疑点的,此报道认为当时日军机队低空袭击我方阵地,然而,日军有必要带上一个海军大将去搞一次小型的空袭吗?

  《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一书收入了当时《四邑民国日报》记者伦海滨的一篇电话稿:“日本男爵海军大将大角岑生等,在今天上午六时许,乘坐海军巨型飞机经中山县斗门大赤坎黄杨山时,因触山机毁人亡,尸体和文件等,现正在清点中。”这是记者伦海滨在事件发生当天下午,用电话告知新会《四邑民国日报》编辑部的,第二天以头条见报,比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早两天。哪个更为可信呢?

  为了拨开这团迷雾,伦海滨在事发四十多年后曾写了一篇文章对“击毙”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名为《日本男爵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丧生记》。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珠海市历史名人研究会会员梁少华同志则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梁少华等6人二上黄杨山,三进赤坎村,除了现场拍照、召开座谈会外,还上门走访目击证人。梁少华对本报记者说,他们找到了当时的目击者:斗门镇大赤坎村现年91岁的赵戊照、86岁的赵会辉和83岁的赵德烈等老人,这些老人亲自看到了当地的乡公所出钱雇请当地村民上山抬走日军的尸体,放置在黄杨山下大赤坎村的安丰围。

  据这些目击者回忆,2月5日早上,大雾浓罩黄杨山,能见度极低,当时日军的机队低空掠过,离村民屋顶感觉很近,周围树木被大风狂卷。不久,就听到了轰隆巨响,而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听到任何枪声。伦海滨的文章也提到:“可是地面上的人们,只听到机声,却看不到机影……就在这个时候,从山上传来一声巨响,像轰雷声,像炮弹爆炸声。”伦海滨还认为,黄杨山不是军事重地,也没有驻扎部队,当时的袁带部根本没在那里设防,日军完全没有必要对此地进行轰炸。

  梁少华一行经过实地调查,对事件的发生地点和时间也有了新的发现。对于坠机时间,当地老人一致认为是早上8点至9点之间。至于坠机地点,大赤坎村的老人们一致认为准确地点是黄杨山脉的白鸡山牛轭岭,约海拔400米左右。当时大赤坎村村民第一时间赶到出事现场,当时还捡到很多的日本罐头和日本银元。1941年坠机后,当地村民习惯称此地叫“飞机痕”,只有老一辈人才知道此山旧名。

  如果只是敌方自己触山坠落,为何要说成是击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袁带想以此邀功,他后来获颁“文虎”勋章,还晋升少将。

  结语

  对比而言,笔者认为第二个版本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伦海滨是当时事件报道的一线记者,他掌握了不少一手资料。梁少华所做的调查也是针对当时的目击者进行的,目击者才最有发言权。且两个调查有惊人的统一性:村民们都说在爆炸前没有听到枪声。

  不管怎样,日本侵略者的毙命,都是活该,对于反侵略、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