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爱情一样无用却美好--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文学与爱情一样无用却美好

2013年06月01日07: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蔡元培

胡适

马寅初

徐志摩

竺可桢

林语堂

叶兆言新书《陈年旧事》出版,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前,叶兆言新书《陈年旧事》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这是近5年来,叶兆言继《苏珊的微笑》、《后羿》后的又一力作。新书出版、出席广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广州讲坛活动,叶兆言就时代与文学等相关话题接受了采访。

  叶兆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浙作家群中最特别的一位,他以一系列描写平民市井生活的小说蜚声文坛,创作了四百余万字文学作品。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文学的用途,我一直是悲观主义者,但文学和爱情一样,无用却是美好的。”

  文图/记者 吴波

  叶兆言在《陈年旧事》中讲述了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诸多老段子。

  每个人心中都一个“神话梦”

  陈年旧事: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叶兆言的《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四十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讲述了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诸多老段子,将他们的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了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就刚刚出版的新书《陈年旧事》,叶兆言感叹,“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他表示,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中信出版社策划的“思想家系列”第三辑的计划,自己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对那些名士也有所感悟,所以写下来。

  后羿:释放天马行空的想象

  采访中,记者提及前面出版的《后羿》。他表示,虽然自己描写平民生活的作品较多,但其心中始终存有一个“神话梦”,直到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重述神话”的项目找到他,他才彻底将心中天马行空的想象释放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

  叶兆言构思整部小说的角度非常独特:用嫦娥的眼光看后羿怎么从神变成人,又从人变成神。嫦娥和后羿的相遇也非常奇妙:后羿是嫦娥捡到的葫芦里的小孩,因为后羿是神,成长速度惊人,他和嫦娥的关系也出现了“小母亲-姐姐-情人”的演变,惊艳的爱情故事中也有“执著”、“背叛”等现代爱情元素。

  李商隐的一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世人觉得嫦娥的这份孤独似乎是自找的。叶兆言认为:“嫦娥偷吃灵药并非想成仙,而是一种被抛弃和冷落后的无奈,奔月有很强的悲情色彩。她非常爱后羿,可是后羿却爱上了另一个千方百计想杀他的女人。”叶兆言并没有用“嫦娥恨后羿”这样的俗套给整部小说收尾,而是埋下了“后羿依然爱嫦娥”的伏笔。李商隐的另一首诗《月夕》,在诗的结尾,李商隐直截了当地写了“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在再版中,叶兆言特意将初版时因为技术原因印丢的这首诗,放在了新书的扉页上,叶兆言认为,这是对奔月结局最好的注解,他希望自己小说中谈到的这种痛,也能震撼读者的心肠。

  对于该书初版时争议,叶兆言回应称,“我写的这个嫦娥,远比传说中的那位上元夫人,更加冰清,也更加玉洁。”

  一个拥有30万字退稿的作家

  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写东西

  谈及怎样走上文学道路,叶兆言说,“我父亲是一个写作的人,我祖父也是。但我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长大之后干什么事都可以,但是不要写东西。我自己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三十多岁了,还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包括我已经写了很多东西出书了,还是没有决定当作家。因为我家庭反对我当作家。”

  家人反对的原因大体有两点:“第一是我父亲是‘右派’,写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所以他觉得当作家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另外,是因为我父亲是实在人,他受我祖父的影响,始终认为从事文学的人很可能变成空洞文学家、变成夸夸其谈的人、变成很暴力的人。”

  叶兆言本来学理科,后来却被动地学了文科。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文科大学生都在写作,我也在写。我们班上五十几个人,后来真正成为作家的有两三个人。我想这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是说想成为作家的话,各种各样的理由都阻挡不了。”

  叶兆言还告诉记者,“我的写作道路非常不顺利,曾经有30万字发不了。但也因为30万的退稿,让我最终发现自己是这么喜欢文学。现在我完全变成了文学机器,无法想象如果不写作还能做什么。不断地退稿,对人最大的好处是磨炼了人的意志,让人知道这场‘爱情’该不该继续下去。”

  从事写作受四个作家的影响

  为什么要写作?叶兆言说:“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有直接关系或者有影响的应该是四个作家。”

  首先是鲁迅。鲁迅看到日本人、俄国人杀中国人时,有很多中国人在旁观,他对中国人的国民性非常痛心,于是就想从事文学、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性。

  第二个是巴金。叶兆言说,鲁迅写作有很强的目的性,他要拯救别人,而巴金却是要把胸中的一团火给烧出来。巴金的不少亲人、朋友不幸去世了,他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不说难受,所以他一定要将这团火给烧出来。

  第三个是江苏作家高晓生。他是叶兆言父亲最好的朋友,他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时,让叶兆言非常吃惊:“为什么写作,因为文学很好玩啊。”

  第四个是余华。叶兆言说,余华写作的目的很简单也很好玩,“他原来是牙医,一个县城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要治牙,所以他就在门口闲逛,看到几个人在街上游手好闲,他就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别人就告诉他是文学馆的。他就觉得非常好,于是他就去写作了。”

  读书就读特别想看的书和世界名著

  谈及文学在当今的作用时,叶兆言说,“文学没有用,就像爱情一样。爱情有什么用呢?能当饭吃吗?没有爱情,人类照样繁衍和生存。文学也是这样的东西。”

  “但文学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所有阅读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到一本好作品会沉浸在那种美好中。”叶兆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非常迷金庸,每次看完金庸的书,人都要虚脱了,因为书太多、太厚了。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有重复、有毛病,但是我们在阅读时这些毛病都不存在了。有时候人生真的需要这样一种阅读。现在大学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都在读老师让你们读的书。有了自己纯粹的时间后,我们就应该读自己特别想看的书,哪怕此书是公认档次比较低的,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跟它有心灵上的感觉。当然最好看世界名著,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一定有它好的道理。我女儿是文学博士,我就经常跟她说阅读有两种,一种是心灵碰撞,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要琢磨一些世界文学名著。”

  对话叶兆言:

  读者不是学生,不要试图教育他们

  作家不要试图教育读者

  广州日报:之前您写了很多虚构类的小说,这次《陈年旧事》是比较纪实性的,是否意味着您的写作兴趣有所转向?

  叶兆言: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并不是一味地在写虚构文学。其实,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

  广州日报:您在广州讲坛上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后,怎么看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叶兆言:如果说作品是电灯,那么开关在读者手里。读者其实是另一个我。

  读者不是学生,你不要试图去教他们什么。我们只是互相提问,平等交流,在内心进行碰撞。我没有什么要教给读者的,我只是希望,能在他的心中,激起他原本就有的,美好的情感。一个作家的责任,就是在于取得共鸣,在于“来电”。

  文学没有统一配方

  广州日报:我们的话题很多地方涉及到文学这个概念,您觉得在当下,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

  叶兆言:今天这个时代非常丰富,需要各种各样好的文学,文学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百花齐放,让所有的花都盛开。文学没有什么配方,没有卖方或者是买方市场。文学是寻找,写作者将自己特别想写的东西写出来。阅读者也是一样,他们不应该寻找同一种声音,否则就变成了阅读机器人。

  好是评判文学的黄金原则

  广州日报:您说写作是快乐的事情,那么您创作第一部小说时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最终怎样克服的?

  叶兆言:每一个人写作时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会觉得自己是托尔斯泰,会成为一个大作家,而退稿回来立刻就是一桶水淋下来。

  广州日报:如今,网络文学发展迅速。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某些方面是不是拉低了当代文学的质量呢?

  叶兆言: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纸质文学,其实都是一样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好与不好。好是黄金原则,你千万不要相信我是写网络文学的就更加有前途,或者说我是写纸质文学的就更加有前途,不存在,你只要写好东西就行了。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