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时的广州白云区鸭岗大道,一个男子尸体横陈行人道。单车被轧成两截,和一只军绿色的鞋子,摊在一堆碎玻璃中。没有路灯,没有肇事车辆,没有证人。现场唯一能确定的是,男子被车辆高速碰撞,从车行道飞过路边的栏杆,“像刘翔跨栏般”。栏杆高1.2米。
死亡的气息孤单四散。
铲了个大平头、戴着高度老花镜的广州交警彭志坚抓着手电筒,突然在尸体不远处蹲下来。1个小时后,彭志坚“摸”到了肇事嫌疑人家中,并在仓库里找到了一辆少了左后轮胎、掉了车标的奔驰车。2个小时后,肇事嫌疑人落网。
深夜,当这座城市的人们进入梦乡,交警彭志坚奔忙在缉逃的路上——29年来,每年总有40多个夜晚这样紧张难眠。
清醒的交警亦有梦:让肇事逃逸者受到法律严惩,还无辜死伤者和他们的亲朋一份安心。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追逃
上千车辆筛“真凶”
4月9日凌晨2时雨声淅沥,疾驰的警车七拐八弯开进广州市白云区某废旧停车场,小车的挡风玻璃上破了一大块,车身满是刮痕。
几天前,这辆“粤Y”车在黄石西路撞倒了一名摩托车车主后,飞速消失在夜色里。
事故发生后的2个小时里,老交警彭志坚和他的伙伴们已经翻遍了车祸附近的所有电子警察,对比了成千上百辆途经车辆,还原车型、缩小范围至近10辆同品牌汽车。
车找到了,开车的人却跑了。
交警找来车主的家人,开始对其展开心理攻势。开门见山对他说“我们怀疑他开着这辆车在黄石西路撞死人”;步步紧逼“让他赶紧归案,如果由我们追逃的交警抓到他,那么他逃逸的情节就更恶劣了”;晓之以法后再动之以情“家人越早劝他归案,对他越有帮助”……
16日,车主在巨大压力下,到广州交警支队白云二大队投案。
这是彭志坚29年从警经历中的平凡一夜。白云二大队辖区多是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是交通事故多发地。而有的驾驶员一见撞了人,第一反应是“跑”。
去年一年,彭志坚所在的白云区,发生的重特大交通肇事逃逸案就有27宗,前年是41宗。有时候,彭志坚的“座驾”一个月“跑”掉了4箱汽油,奔波将近两千公里。去年,彭志坚照例走南跑北地缉拿逃逸嫌疑犯,几进湖北、湖南、山西。
破案
监控死角挖线索
不久前,彭志坚就遇到“最曲折”的一单案子。
当时一辆假牌车发生事故翻车压到行人,行人在几天后不治身亡。彭志坚唯一掌握的线索是,无意间在驾驶员底座找到的手机一部,手机已经被烧坏了,处于停机状态。
在手机铺修好手机的彭志坚证实了号码来源地。打过去才知道,原来机主在另外的地方坐村巴时掉了该手机。机主非肇事嫌疑人。线索又断了。
然而,翻看通讯记录,其中一个固定电话让彭志坚再次兴奋起来。通过固定电话,彭志坚找到了嫌疑人的邻居。邻居提供的线索“好几个月不见这辆奥拓”、“奥拓是车主用一万元买的假牌车”让真相最终水落石出。
“追缉过程中经常会走进死胡同,不要拼命往前撞,也许退出来换个方向就会看到曙光。”彭志坚说。
作为交警支队里公认的“神探”,彭志坚究竟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炼成?“不是天生也不是培养,我没有读过犯罪心理学,靠工作积累,29年来我接触的人很多,知道不要全信别人说的--别人有时候会带着你‘游花园’。相信自己手里的手电筒,到现场,去找线索。”
梦想
为还死者公道
彭志坚还记得,1995年第一次接触交通事故时。当时带彭志坚的老交警“师父”让彭志坚去“拍下死者的样子”。当彭志坚走近一看,吓了一跳--被剧烈撞击的死者没了头骨,身子成了肉饼。“师父,没有样子。他头骨爆了。”
然而,梦想的手电筒,就是从那时悄然打开的。
“什么样的交通事故现场都经历过,但是每次到现场心灵还是很震撼。你突然意识到,又一个人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系。”面对鲜血和破碎,彭志坚说自己想得最多的还是要尽快找到逃逸的肇事者,还死者一个公道。
“我确实非常痛恨五类车‘走佬’,也很恨不遵章守法的驾驶者,更恨那些撞人不救拍屁股跑掉的嫌疑犯。”彭志坚特别让记者一定要写上:无论何种情况,重大事故肇事者只要一逃逸,即会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以上,是必然要入刑的。
除了缉逃,彭志坚认为,在事故中总结经验,让同类事故发生几率降至最低,才是事故处理最核心的意义。像前两年,广州机场高速发生了一起两尸三命的特大交通事故,之后交警促请有关部门对转弯匝道进行调整。
“生命很脆弱,没有了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见多了这种事故现场,上路会特别谨慎。可惜很多市民仍觉得这样的事离自己太远。”彭志坚说,新交规出台后,辖内重特大交通事故降低了近一半,证明严守交通规则效果明显。
“驾驶员一定要守规矩要惜命,惜自己的,也惜别人的。”对彭志坚来说,什么时候那支随身带了29年的手电筒可以不再频繁地照亮死亡现场、寻找潜逃角落,就是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追逃交警梦想最光亮的时候。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