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 香辣咸鲜--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兼容并蓄 香辣咸鲜

2013年06月05日08:34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八大菜系”在东莞之湘菜篇

  编者按

  5月22日,本版推出“八大菜系在东莞”系列报道,首期报道了徽菜在东莞的情况。本期,我们关注湘菜。请跟着我们看看湘菜在东莞的发展变化。

  湘菜馆可能是外地菜系在东莞分布最多、最广的菜馆。由于有大量湖南人在东莞,而且湘菜香辣的口味也颇受人欢迎,这些使湘菜馆大行其道,是众多市民喜欢的选择。

  说起湘菜,许多人就会想到青椒炒肉、香干、农家一碗香等,事实上,这种既有印象早已经不能代表湘菜的全部。如今,湘菜也出现了诸多高档菜馆,这些高档菜馆里也供应一些高端菜品,这是为了适应一些较高消费水平的顾客的需求。

  可以说,为了适应东莞地区顾客需求,湘菜呈现出最主要的特点即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丰富的菜品选择中,让香辣流连于顾客舌尖。

  麻辣子鸡。

  特色鲜明 香辣为眼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湘菜烹调技艺就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长沙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土墓中,不仅仅发现有酱、醋腌制的果菜遗物,还有鱼、猪、牛的遗骨。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遗骨在当时都是经烹饪过的熟食残迹,说明在西汉,许多烹制方法已经形成。如果考虑到这些“菜”的产地,那么,可以理解成最早的“湘菜”。湖南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自唐、宋以来,尤其在明、清之际湖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菜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湘菜。

  “从历史上说可能有点远,但在我们湖南,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就会做很大一桌子菜,如果能做十几道菜,就是很重的待客之礼。其实仔细想,这十几道菜就是典型的湘菜。在很早的时候,这就成为了湖南一带的待客之礼,这应该也能代表湘菜的历史吧。”湘菜厨师陈先生向记者解释到。

  湘菜历史悠久,有着较为精确的划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西山区、湘东南和洞庭湖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因此,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风鸡、口味偏重于咸香酸辣,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这里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特点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软,以炖菜和烧菜出名;而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同样也多以鱼虾为材做菜。

  虽然在湘菜体系内已经有三个分支的划分,但说起湘菜的特点,最精炼、最有代表性的概括依然是香辣。位于东城主山富港一号的“柴火人家”是东莞著名的湘菜馆,其厨师概括得相当专业:“湖南人喜欢吃辣,导致湘菜也比较辣。但湖南菜的辣又不同于别的地方,除了湖南之外,四川、贵州和云南这三个地方也吃辣,而湖南菜的辣是香辣。”

  形成产业 感召力强

  近两年,湖南的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湘菜的发展与交流。2011年和2012年,“湘菜产业促进周”活动已经在湖南连续举办2年。这一活动也成为政府主导,专业社团组织运作,企业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共同推动湘菜产业发展的大盛会。

  在东莞开湘菜馆的张平称,自己曾参加过去年的“湘菜产业促进周”活动。作为湘菜专业性活动,张平认为,可以从这项活动中了解湘菜的最新发展动向,还可以找到很好的湘菜厨师。

  专家认为,湘菜产业发展带动了湖南农副产品的销售,解决了数十万人就业,因此,湘菜是一个朝阳产业、民生产业。也正是基于这种产业考量,湖南政府部门将湘菜作为一项对外输出的产业,大力发展。

  也正是官方和民间有意识的发展,湘菜菜馆越来越多。据今年1月份新华网一篇报道:经统计,目前全国有上万家湘菜馆,湘菜企业年产值达800亿元。广东的湘菜协会,仅东莞分会就有200多名会员,全东莞的湘菜馆有近6000家,几乎占到当地菜馆的一半。

  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体育路口有一家名叫“湖南大碗菜”的湘菜馆,店老板虽然没精确统计过有多少家叫“大碗菜”的湘菜馆,但他说,光是南城街道,大大小小的湘菜馆就不下50家。

  湘菜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除了来自于官方和民间的有意识的推广外,还因为湘菜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在东莞的湖南人人数众多,许多人都想吃到一口地道的湘菜,这就使得湘菜馆有了最基本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湘菜能够兼容并蓄,很容易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的口味,这就使得湘菜对更多的人产生了吸引力。

  “柴火人家”的厨师告诉记者:“湖南在广东和四川的中间,湖南菜的产生,本来就是吸收了广东菜和四川菜的优点,做得很好吃。”再加上,湘菜馆的经营者有意识地兼容并蓄,不断地吸收当地的风味,不断地按照当地人的口味革新。这样,湘菜就越来越受湖南之外的市场人群欢迎。不仅是在广东,湘菜到了日本,变得精致;到了英国,变得典雅;到了加拿大,又几乎变成甜的了。

  刀工讲究技法多样

  “湖南有许多湘菜名厨,他们有许多都成为国家级的大厨师。”东莞一家高档湘菜馆的厨师告诉记者,这些名厨有许多代表菜式,而这些代表菜式早已远远超过香干和小炒肉,都是很有名的山珍海味。如湘菜名厨许菊云的代表作有“柴把鳜鱼”、“双味太极里脊”、“鸡汁透味参鲍”和“金鱼戏莲”,光是这些名字,听来都很富贵。

  相对于街边的小饭馆,店面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柴火人家”属于中高端消费,该店负责人龙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平常请客吃饭外,他们还承接一些大型的宴会。在这些大型宴会中,就不能仅仅只有简单的菜品,因此,他们也会有一些比较高端的菜品,例如海鲜、龙虾和鲍鱼等为原料的菜品。

  据悉,“柴火人家”在东莞已经有二三十家店,光是长安镇,就有五家。但是,与一些高档的,私人会所性质的湘菜馆比,“柴火人家”还是属于比较平民的饭店。像毛家饭店,就更多的是一种高端消费。

  在一些高档湘菜馆里,湘菜是非常讲究刀工的。湘菜的基本刀法就有16种之多,具体运用,演化参合,使菜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诸如“发丝百页”细如银发,“梳子百页”形似梳齿,“溜牛里脊”片同薄纸,更有创新菜“菊花鱿鱼”、“金鱼戏莲”,刀法奇异、形态逼真、巧夺天工。

  刀工仅仅是高端湘菜之所以高端的一方面,高端湘菜馆的烹饪技法也变化多样,尤其以“煨”见长。按照色泽变化分,煨又分为“清汤煨”、“浓汤煨”、“奶汤煨”等,都讲究小火,原汁原味。诸如“组庵鱼翅”晶莹醇厚,“洞庭金龟”汁纯滋养等,均为湘菜中的佼佼者。

  “那些高端湘菜馆,除了环境比较优美外,菜的做法比较精致,其实,跟普通湘菜馆并没有本质区别。”“湖南大碗菜”的老板张平如此向记者介绍。周一晚上8点多,体育路口的这家“湖南大碗菜”依然顾客盈门。老板张平站在门口迎送客人,他告诉记者:他做湘菜凭良心,讲究真材实料,但也不会太过精制,最终,餐馆的定位就是:比快餐高档一点。

  事实上,张平从2008年开始开饭店,经营了5年,逐渐找准了市场定位。目前,生意红火,就像饭店的口号所说的“白领的食堂”,每到上下班时间,这家饭店总有许多工薪阶层光顾。既有高档奢华菜品,又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兴许是湘菜在东莞风靡的理由吧。

  金鱼戏莲。

  酸辣鸡杂。

  东莞粽的美味之争

  ■东莞美食

  转眼,又到“粽子节”了。

  说到粽子与节庆,不禁会想起佛法中常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人每天的生活,离不开眼看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则最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各种感知的结合。以一个人对节日的感知来说,除眼看气氛耳听喜声外,离不开的还有应节的食物。在节日到来前,家中长辈开始在厨间忙碌操持,亲朋好友间互相走动馈赠,中华的传统礼仪便在这期间温情地传递。而粽子,除了应节和美味外,还是极少的能从春秋时期就延续至今的食物,千年来仍保持用传统箬叶包裹,从视觉上就已能让人追思传统。在舌尖味蕾得到满足之余,也从方方面面唤醒了心底的节庆欢乐之意。于是我总认为,在这些个传统节日的食物中,都蕴含着禅意的生活之美。

  如此一来,传统节日食物中,也就包含着更多超出美食本身的意义,比如家乡情结与记忆。在你我争论哪里的粽子好吃不好吃时,兴许下意识中,争论的早已不仅仅是味道了。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对东莞道滘的粽子评论甚高,于是引起了一些网友的争议,甚是有趣。在这里引用一下蔡澜先生在博文中的一段话:“回程顺路去道滘,主要是买粽子。我一直说道滘的最好,引起肇庆的微博网友不满,你不赞同是你的事,我说的是和他地比较出来的结果,听不听由你。做道滘粽的店铺好多家,我选的是[佳佳美],无他是因为这家人做得比较有规模,生产的量多,销路好,非常新鲜,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也许有别家做得更好,但是以我来说已非常满意。”看到蔡先生这篇博文时,我忍不住偷笑,做为美食爱好者,我时常发各种关于餐厅与美食的微博,不少博友会在看到我的微博后去尝试,但也被博友骂过不少次,无疑也是因各人口味不同,感受不同了。蔡澜先生在微博回复网友提问时说到:“肇庆的粽子吃饱,道滘的粽子吃巧。”确实,对美食的见解与判断,也离不开经验和阅历,在这端午节将至的时候,让我们也一起聊聊各地的粽子以及东莞道滘粽和庾家粽吧!

  在粽子的味道方面,由于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碱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咸蛋黄粽、香肠粽、虾米粽等。从形状及用料上也充分体现出各地风格,比方做事精细的上海人会包出全国各地区中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的绿波廊和湖心亭,就有小得像手指头一般的迷你粽,以金华火腿为馅,小巧清鲜,一口就能吃掉一个。国内非常著名的浙江嘉兴老字号五芳斋粽子,由于自古富庶,粽子选料也十分讲究,采用黑龙江五常糯米、猪后腿瘦肉、徽州伏箬叶,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厦门的烧肉粽会选用五花肉,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因沿海便利,加上当地特有的虾米、莲子及香菇等,吃时蘸调蒜泥、红辣酱、萝卜酸等佐料,味道鲜香丰富,油润软滑而不腻。

  东莞的粽子以道滘粽和万江的庾家粽最有名,与上述国内几个地方的粽子不同之处是,东莞的咸粽除了选用优质的本地晚造矮脚糯,以保证其米粒饱满有粘性透明绵软以外,还会加入绿豆蓉。绿豆蓉先把去皮的绿豆洗净后蒸熟,然后在锅里不断翻炒,这一道工序非常辛苦吃力,掌勺的人要不停地翻炒,一旦动作稍慢或停顿,绿豆糊了就前功尽弃了。这样炒出的绿豆蓉酥粉细滑、味道清甜,实在是东莞粽子的特色。在粽子内加绿豆蓉这一做法,也许与东莞气候有关。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因为此时开始气温上升,天气燥热,人易生病。因此古代人习惯用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口,用来祛邪,其实是一种保健作用。东莞的夏季天气湿热,在粽子中加入清凉解毒的绿豆后,既应节又消暑,一举两得,真可谓是老祖宗们的生活智慧。

  无论是道滘粽还是庾家粽,内馅里都会有咸蛋黄和五香肥肉。半肥猪肉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合腌至入味后,连同咸蛋黄一起在粽子内以糯米和箬叶包好,大火煮开后,小火煮5-8个小时,使肥肉几近融化晶莹剔透,肉脂之香与咸蛋的香交融着渗入豆蓉与糯米之中,达到了荤素食材在水火慢煮后浑然一体的最佳状态。在选材相近的基础上,相对来说,道滘粽比庾家粽个头略大一些,有时会适当再加入莲子。庾家粽个头略小,糯米少些而馅多,口味总体比道滘粽偏甜一些。除了受到蔡澜先生认可的道滘佳佳美以外,道滘的日胜裹蒸粽、昌盛裹蒸粽都是口碑很好的。而庾家粽的商业推广主要在花园粥城,但庾家粽的做法起源于万江谷涌的庾家村,村中的妇女几乎都会包庾家粽。手脚麻利的庾家村妇女一人一天能包约300个粽子,许多人会在端午前慕名去请庾家村帮忙做庾家粽,于是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粽子飘香便成了谷涌的一道节日风景。

  (作者系广东省首届高级葡萄酒品鉴师、葡萄酒与美食专栏作家)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剁椒鱼头。

  南方日报记者 郭杨阳 朱晋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