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进小楼 著海珠史--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躲进小楼 著海珠史

2013年06月05日08:37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词曲楹联”木匣是黄任恒收藏诗词的八宝箱。

书室窗外另有一番风景。

保粹堂内古色古香的木楼梯。

  “河南”,乃是广州南岸之一冲积大岛,也就是今天广州的海珠区。旧谚有云“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河南烂仔”,又有言“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可见在老广州的视野中,“河南”似是一片不入流的“蛮荒之地”。然而,在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中,“河南”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大元帅府之革命怒潮,或是岭南大学的东渐西风,抑或太古仓码头所表征的近代工业文明,皆足证“河南”在广州城市发展中的分量。不过,今天不少人似乎遗忘了,这里还曾经住着一位默默为这片土地“正名”的老人——他是第一部专门记述河南历史方志《番禺河南小志》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黄任恒。

  卷籍藏高阁 寒窗觅小诗

  在海珠区同福中路一条名为兴隆中的古巷里,深藏一座貌不惊人的民宅:楼高三层,外以青砖砌作,是典型的岭南民居。兴隆中,街名与宁静的巷陌风情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搭调。它曾是河南龙导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从地图上消失多时的老地名。龙导尾原称“龙道尾”,是南汉王刘鋹“河南行宫”留下来的遗迹。地如其名,龙导尾亦果是卧虎藏龙之地,甲午英雄邓世昌便出于其里。

  今日为读者介绍的这家大宅,亦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雅号,名为“保粹堂”。或许,堂名自有“保存国粹”之意。事实上,过去的“保粹堂”确实曾是岭南文献重要的“藏书楼”。而它曾经的主人黄任恒,亦是著作等身的“活书库”。

  黄任恒(1876-1953),字秩南,号述窠,原籍广东南海人。黄任恒早年就读于广州越华书院,师从名儒丁仁长。黄任恒嗜书如命,自清废科举后,便无心仕途,四十年如一日,终生隐居,笔耕不辍。他对文史、医学、杂技、百戏等均有研究,于广府文献方面用力最勤。此外,黄任恒还精通辞赋,诗名与黄佛颐、黄祝蕖并称为“广东三黄”。

  “躲进小楼成一统”,凭此语概括黄老的一生,亦可谓恰到好处。在首次发现黄宅的民间团队——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老房子的门口。由于一楼长期租让房客,旧日格局早已不存。二、三楼则由黄氏后人居住。穿过错综复杂的楼道,沿着古色古香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保粹堂的二楼却是另一片天地:此处有三百平方,由黄任恒的孙子黄颂升一人独住,虽略显寥落,但仍保持昔时之清雅。

  据黄老伯忆述,保粹堂和旁边另一处物业,均是太公留下来的产业。保粹堂的邻居叫做“安怀堂”,两者格局相仿,年岁亦近百载。黄伯家的客厅甚为简朴,斗柜几案均是旧时款物,柜面上供奉着黄家祖先的神位,亦有黄任恒的遗照。从朴素的陈设,可以怀想老先生不慕名利的情操。

  黄老伯饶有兴致地带记者来到二楼的“书偏”,这里便是黄任恒的藏书楼,如一凌空木阁,盛期曾藏书六万。据说,黄任恒作《番禺河南小志》时,引用广东历史和乡邦文献便不下百种,此处藏书海量,亦未足奇。尽管书卷已了无残迹,然而推开书室的窗户,却又是一道风景。自窗台俯身而视,是黄家的青云巷,房客们则称之为“花园”。黄家在此植有不少花木,壁上有爬藤植物,亦是珊珊可爱。

  主人带记者来到另一间杂物房,发觉此处陈放着大大小小上了年纪的箱子橱柜,这些都是黄任恒留下来的遗物。其中一个古旧的木匣,钥匙孔上工整地写着一行小楷:“词曲楹联”。原来,此物曾是黄任恒收藏诗词的八宝箱,如今已被黄伯用于存放被褥。故人心血,尚存天地之间乎?恐怕不得而知了。

  百年兴废事 遗物恨无踪

  黄老伯向记者介绍,黄家祖籍南海平地乡,及其太公方抵广州河南从商。据相关记载,黄家曾经营米业和酒业,也曾开设当铺。记者从黄老伯家中找到了六七份解放初期的房产契证,不少皆处在西关一带的商业旺地。黄任恒既无意于官场,亦无心于生意。然而,丰厚的资财却为黄任恒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黄任恒之早年生活,正值河南地的黄金时代。由于河南植被茂密,交通便利,又接近省城,因此不少西关富商均置业于此,而人文氛围也渐渐成型。张维屏、陈澧、阮元等人,都曾留下足迹。黄任恒是阮元学海堂之课生,对旧文化也别有一番情怀。感于民初时局混乱,黄氏试图复兴旧学,可不到两年便遭失败。此后,黄任恒便深居简出,唯与同宗黄祝蕖等人结成莫逆之交。在黄祝蕖56岁生日时,一众名流畅游荔枝湾,和声四起,其中便有贤达江孔殷、岭南画派代表人赵少昂等,可谓一时快事。

  除了应对酬和,数以“河南人”自况的黄任恒,几以采录河南风物民情为业。他的《番禺河南小志》共有9卷,概览今古史籍,无论山川物产、艺文人物,皆尽收眼底。黄氏所记诸端中,又以清季遗事最为翔实。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粤,叶名琛昏庸无能,不战不降,竟为敌虏,病逝彼邦。河南炮台于此役发挥的重要作用,便多得《小志》记实。对于金石碑刻一类,黄任恒也有独到见解,多为方志所未收录者,他的著作因而极具参考价值。此外,黄任恒还著有《粤峤名流》、《云泉仙馆小志》、《信古阁粤书目》、《补辽史艺文志》等40余种。

  解放初期,黄任恒的令名传到朱光市长的耳中。据说,朱光曾多次聘任黄老为市政府参事、广州市文史馆馆员,他坚决不仕。其后“土改”之风袭至,黄任恒亦列入“地主”嫌疑的名单,险遭抄家,后发现朱光送来的聘书,方才作罢。事已至此,黄任恒隐约预感不妙,只好喟然自叹。

  然而,此时老人已时日无多了。1953年,黄任恒病逝。由于他的多部著作尚未付梓,大多毁于文革,其余手稿则在文史部门手上辗转流失。而《番禺河南小志》,亏得省立中山图书馆于文革前精抄一辑,才幸免于难。及至二十年后,才重印了这部珍贵史料。

  黄任恒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60年了。通过他的采写,那久已烟消云散的“河南地”的辉煌,留下了文本记录。但让人倍感可惜的是,黄任恒本人的传奇,却随着后人日渐依稀的记忆而变得淡薄:黄氏亲属多从商,不通艺文;黄任恒的孙辈,多是其物故之后方迁至此,对先人印象不深。不少文保人士都呼吁,希望能借此将这座百年宅第列入文保范围。可惜的是,即便黄任恒留下的遗迹也在时光中褪色:花园里富有诗情画意的楹联,竟被房客的厨房熏成了黑炭,面目全非。老人留下的证物,恐怕只剩黄颂升案头珍存的一幅遗照:老人精神矍铄,仙风道骨,其志其行,不禁让人感怀唏嘘。

  ●策划统筹:李贺 谭亦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摄影:刘伟伦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