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可怕的三位一体--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后现代社会可怕的三位一体

2013年06月07日02:21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后现代社会可怕的三位一体

  齐格蒙·鲍曼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家与哲学家之一,可能我们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他。在社会学和哲学界,齐格蒙·鲍曼就像张学友在歌坛的地位一样,完全是“天王”级别的。

  《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漓江出版社),书的名字听上去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它如果不是类似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便如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事实上,在齐格蒙·鲍曼的这本书里,我们很少能看到诗意,而是充满了警示和反思,宛如一个人在冷静地写回忆录,慢慢地陈列出他所看见和观察到的社会。中国有个诗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前些年到如今一直流行着一句话“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快”,这两句话,恐怕就是齐格蒙·鲍曼想要说给我们听的。

  在书中,齐格蒙·鲍曼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后现代社会,他把“后现代性”比喻成了“流动的”现代性。而所谓的“流动的”“液体状的”现代性,指的就是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一种不安全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他称之为“可怕的三位一体”。

  这种“可怕的三位一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表现,比如你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可能会掉进井里;再比如,你喝的水,可能是被污染了的水;还比如,你是个普通青年,如何拼得过高富帅,如何完成华丽的逆袭……想到这些,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就像爬在玻璃上,前途一片光明,但却无路可走?再或者,当有人劈头盖脸地问你:你幸福吗,你该如何回答?

  这时候,齐格蒙·鲍曼可能会告诉你一个普遍的答案:诉诸迷人的消费工业,或许是一种“把自己从麻烦中买出来”的方式,但它所造成的问题远比它能解决的要多。

  虽然,书中有些段落比较晦涩,有些事例感觉陌生得很,但我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嫁接到我们生活周边,所以其中有些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意译成:李双江应该如何教育李天一(父母与子女)?陈冠希的摄影作品是否该暴露在网上(隐私的离奇冒险)?天天刷微博为哪般(人多也孤独;离线,在线)?

  我觉得他的书名听着很诗意,但可以加一个副题,如“论生活在不确定的年代,如何安心地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本分”。这样,可能读者阅读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一本正襟危坐的学术书籍吧。(王小异)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