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上天要考验我,才让我认识和投入这项运动。以前我很爱白净的,你看我现在晒得黑炭一样。”52岁的陈国强被圈内人昵称为“KK”,作家蔡东豪在2007年出版的《毅行者》一书中把他称为“毅行者先生”。陈国强是起源于香港的“毅行者”运动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毅行者”更是一项相当考验人意志力的活动——100公里越野跑,4个人组成的一个小组要共同完成全程赛事。陈国强在1996年开始参加毅行者,也是乐施毅行者赛事中第一位夺得冠军的业余选手。热爱超级耐力跑的这个圈子,外人看上去简直有一种浓烈的宗教味道,他们崇拜的对象,是通过跑步激发自我认知和挑战自我极限的这种“感觉”,对于陈国强来说,“毅行”是人生中一项长期的修行,他现在从17年的苦行中领悟到,健康、开心、分享、乐施,应该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
龙舌兰时间
山区执勤时萌发念头
蔡东豪在《毅行者》一书中讲述陈国强之前,先说了另外一位超级跑者的小故事。美国的超级跑者卡纳西斯原来是一名典型的小白领,他在30岁生日那天跟朋友到酒吧狂欢,先是喝啤酒,然后开始喝烈酒“龙舌兰”,烂醉的卡纳西斯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跑步,他脱掉了西装和皮鞋,开始穿着内裤赤脚奔跑,从凌晨4时跑到天亮。卡纳西斯开始爱上跑步,更舍弃了在职场上的执著追求,成为一名职业跑者。蔡东豪把卡纳西斯的转变归因于“龙舌兰时间”的顿悟,并且认为有很多从事“极端运动”的选手都经历过“龙舌兰时间”:他们突然爱上一项运动,并且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陈国强的“龙舌兰时间”来得没有卡纳西斯那么戏剧化。
陈国强是香港消防队成员,一度被调去西贡山区,“到了山区执勤我发现有很多人行山会出事,有人中暑、迷路、受伤,这些情况发生时都要靠消防队去施救,我一个城市人到了山上,才发现自己没有一点技巧,后来就开始自己研究如何去应付山区的特殊情况。”他说,在开始“恶补”行山知识和技巧后,有一天他遇到一支业余登山队从西贡西湾山计划急步走到遥远的慈云山,队中有一位60岁的长者,这让36岁的陈国强突然萌发了“试试看”的念头,这就是他的“龙舌兰时间”。
1996年陈国强加入“三知”行山队,并获得了一个参加乐施毅行者比赛的资格。“毅行者不是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运动,不是说它要跑100公里就等于跑两个马拉松,赛程越长,就会有更多复杂的情况,而且这是一个要4个人共同完成的运动。”陈国强说。“毅行者”是一项源自香港的超级越野跑运动,1981年,驻守香港的“啹喀兵(为英军效力的尼泊尔兵)”Signals兵团举行了一项体能训练活动,并顺带为尼泊尔筹款,30多年来,这项活动发展到可以接纳全港乃至全世界的爱好者参与,每年11月的一个周末,参赛者在麦理浩径展开比赛,这条路由前港督麦理浩兴建,目的是方便市民行山。
1986年,驻港英军开始与乐施会合作举办毅行者活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比赛变成由乐施会独力主办,这也是这家慈善组织的“金漆招牌”活动。
遨游人的成长
四年毅行教室硕果累累
“毅行者本来是一项军人玩的运动,后来接纳市民去玩,我1996年第一次参赛在18个钟头里完成了比赛,我就觉得100公里并不是那么恐怖。”陈国强说,“1997年我再去参赛,获得公开组第3名,我当时觉得自己有机会赢下专业队伍。”
1997年开始,陈国强在“三知”行山队的基础上创建了“遨游人”(Cosmoboys),从1998年到2000年,遨游人连续3年获得毅行者冠军,至今陈国强跑了17届乐施毅行者,“我们三连冠之后我就觉得在香港玩满足不了自己了,之后就开始往世界各地去玩。”陈国强说。除了香港乐施毅行者外,陈国强跟队友们又到国外参加了8次超级越野跑的活动,2006~2007年,陈国强率领遨游人赢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的毅行者冠军,他们因此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的嘉许状。
“但100公里都是‘唔够喉’。”陈国强还出战了撒哈拉沙漠的250公里、蒙古的100公里、美国Leadville的160公里和韩国济州岛的200公里超级马拉松。
2010年,陈国强创办了“毅行教室”,并从中吸收更多成员加入遨游人。“跑马拉松会受伤,行山更容易受伤,有很多不正确的姿势和习惯都让自己吃过苦,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怎么样做才是对的。”他说。这是一个免费的“俱乐部”,“除了你自己买水喝,其他都不用钱,我们不是为了赚钱。”不过进入毅行教室需要经过一道检验——要完成100公里越野跑必须有健康的体质、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还要有坚韧的意志力。
“今年是第四届毅行教室了,第一年刚举办的时候有40多个人参加,第二年就60多个,第三年超过了100人,今年有200多人报名,但经过筛选可能只会留下120人左右。”陈国强说,“我们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从20多岁到50多岁都有。”
“香港的乐施毅行者大概只接纳1200队参赛,每队4个人就是4800人,但每年都有上万人报名,要抽签决定大部分参赛队。”毅行教室开办第一年有10队参赛,40人都能完成比赛,其中3队的成绩在20小时内,获得“超级毅行者”的资格。毅行教室开办第二年和第三年,成员们更是获得了公开组的冠军和季军。
从香港到北京
56天跑完2500公里
陈国强的遨游人和毅行教室近两年逐渐被内地玩家认识,他的圈子越来越大,还结识了女友罗凤菁,这位干练的女士是香港《南华早报》的市场策划部主管,在罗凤菁的协助下,毅行教室和陈国强与内地进行了更多的交流。
2008年,陈国强到内地完成了一项壮举——从香港跑步到北京,这项名为“港京耐力马拉松”的慈善长跑一开始计划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庆祝活动,但在开跑前汶川遭遇大地震,活动就变成了一项为地震灾民筹款的慈善行为,陈国强与队友花了56天的时间跑完105国道,路程全长达到近2500公里,几乎是每天都要跑一个马拉松,活动最终筹集了超过100万港元,全数捐给地震灾区。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开跑那天起,下了超过一个星期的雨,我们在大雨滂沱中开跑,从香港跑到广州,经过环市东路,一直跑到花都雨都没有停。”陈国强说,“其实我到现在想起来都不觉得自己很‘癫’,一方面是真的要做好这个慈善活动,另一方面我觉得既然自己决定了、开始去做,就要完成它。”
当时罗凤菁是陈国强团队的“后勤部长”,“其实回想起来整个过程都很艰难,我们能完成它真是‘好彩’,他们那时候全身都有磨损,我们带了几个中医按摩师傅每天帮他们做恢复治疗,师傅看到他们身上到处都是伤,都难受到哭。”罗凤菁说,“最后跑到终点鸟巢,也有很多人感动到哭。KK一路跑过去瘦了十几二十斤。”
“KK他们是跑国道,其实很危险,有的大货车就在他们身边擦肩而过,而且到了华中地区,有一些煤矿聚集地,空气质量很差,我都怕他们的肺跑出问题,所以有一段路无论如何都要拉他们上车。”
在完成“港京耐力马拉松”后,陈国强的名字开始见诸内地一些专业媒体,尤其是户外运动杂志,都把他奉为“超跑”这项运动中华人参与者的旗帜性人物。
生命的修行
把你自己交给你自己
“很多人不相信,但我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赢,除了钱和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更值得你追求的东西。”陈国强说。他的毅行教室现在成了一个“薪火相传”的俱乐部,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员们给教室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帮助,比如有一些大公司会直接提供会议室当教室用。
“我很鼓励香港人去参与毅行者,参与行山、做运动,你知道香港人很忙的,我觉得做人不应该那么辛苦。我想通过我的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去玩跑步、越野、行山,我跟大家一起分享怎么去行山,让大家的身体跟我一样更健康。”陈国强说。现在,他是香港消防队驻守香港国际机场的消防队总队目,“我也拉了很多同事去行山,以前消防队最喜欢的就是打球,但打球更容易受伤,所以行山这种受伤几率更低的运动,在消防队也很值得推广。”
“你喜欢一项运动,不要去好勇斗狠,不是说要把自己弄伤都必须去争一个名次,你要享受运动给你带来的乐趣。”毅行教室每周末要求学员们有一整天的时间用来训练,而且一个年度的课程里面最多只能缺席两次,超过就要自动退出,“毅行者的训练是不能有太多束缚的。我们训练都是要一整天的,这个时间如果你的家庭和工作需要你,我会劝你等到自己能完全放开的时候再来。”
“毅行者需要你放心地去参与,要你全身心投入,你玩的时候要畅快、要舒服,要抛开外界的那些东西,把你自己交给你自己,你要认识你自己和面对你这个个人。我们常说两个词,一个是改善,改善你自己的运动技巧和方式,另一个是改变,就是改变你的思维。”陈国强说。
罗凤菁对于男友的这项事业,是这么理解的:“他现在50多岁,身体健康,但有很多过了50岁准备退休的人,可能就是闷在家里,不知道以后怎么办。KK不是一个有钱人,但如果健康是财富的话,他真的很富有,他现在想让更多年纪越来越大的人去认识自己,去运动,去找生命的意义,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做一些慈善活动,这样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对于业余行山爱好者,KK有以下一些建议:
上楼级,咪心急,记住做好深呼吸;唔想膝头痛,四头肌放松;落山用脚边,烂路唔怕 ;识得用平掌,肌肉放松行得长;唔想脚跟骨膜酸,见到碎石咪行尖;点解跑到黑脚甲,因用前掌兼鞋窄;青 白石水反光,日晒雨淋行天光。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