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新生力量:“民间护宝”--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新生力量:“民间护宝”

2013年06月08日15:5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西安6月8日电(记者杨一苗 程露)“要想富,挖古墓”曾是多年前坊间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如今对那些意外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进行保护并主动上交。记者从8日在陕西省咸阳市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中了解到,民间护宝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力量。

  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出着出土于扶风县五郡村的五年琱生尊,这件文物造型奇特并刻有铭文,上面记述了一件西周民事案件的过程和情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一份民事调解书。而在这件文物的背后,有一个6位农民护宝的故事。

  2006年11月8日,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村民刘东林、刘银科等6人在村北边挖土修水渠,其中一人在用铁锨取土时听到“当”的一声,泥土中显现出此许青褐色。拨开黄土,他们发现了几件青铜器,随后越来越多的青铜器露了出来。

  他们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个意外的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发现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共清理出编钟5件、簋2件、平底大口尊2件,青铜车马器1组等27件文物。

  陕西宝鸡地区是中国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因历年来不断发现和出土大量青铜器而被称为“青铜器之乡”。据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周方介绍,当地农民群众在从事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有青铜器窖藏和墓葬发现,而他们不为利益所动,每每将田间地头的重要发现向政府和考古部门上报,并自发主动地采取保护措施使文物免受盗掘之灾和倒卖之祸,因此被发现和受到保护的文物超过千件。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的田大社、田号社等几位农民工也有一段传奇的经历,他们在西安北郊修建污水管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这几位农民工在联系考古部门的同时轮流精心看护文物。经考古人员鉴定,该墓葬为西汉中期墓葬,所出土的11件文物为西汉中期陶器的基本组合。田大社说,发现文物时根本就没想过这能值多少钱,只是觉得这是国家的东西,交给文物部门就放心了。

  除了将意外发现的文物主动上交,一些农民还主动当起了文保员。咸阳市周陵镇贺西村党支部书记贺进被评为优秀群众文保员,在他家周边有多座古墓葬,他8日告诉记者:“许多年前父亲无论是放羊还是种地,每天都不忘在周围这些大大小小的土疙瘩上转几圈,他常对我说不要小看这些土疙瘩,这可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贝,毁在谁的手上谁就愧对祖先。”

  在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等地,近年来也有不少农民发现文物后积极保护并上交的故事发生。越来越多民众已自觉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力量。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