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最偏远山村“造血”--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去最偏远山村“造血”

2013年06月12日03: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收到王宁的邮件已是凌晨,对他来说,这样的“下班时间”并不稀奇。

  自从到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北兑川村做大学生村官,一年当中,王宁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养殖场和种植基地,再不然就是在去跑项目或市场的路上。

  “怎么样让村里人富起来?”“能不能让返乡农民工回来做‘职业农民’?”“怎么样让农民通过种地赚到钱?”……这些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已奋斗了整整6年。

  从王宁踏上北兑川村那片土地开始,他就开始了带领村民走发展的路,6年间,他先后在村里发展了养殖场,开发了中药材和蔬菜种植基地,和周围其他大学生村官一起搞起了专业合作社。

  在他的概念里,大学生村官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村官岗位的锻炼,可以走上更高的职位或获得另外的工作,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种则是扎根农村,融入农民,建设新农村。

  王宁愿意做第二种,他说他愿意干上几十年,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像大寨村郭凤莲书记,平顺西沟申纪兰代表,还有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而这些前辈都是王宁的偶像。

  选择:放弃副科职位去基层

  其实,王宁本该过着更安逸的生活。

  2007年以前,他已经在山西出版集团壶关县新华书店工作了10年,“官至”副科级副经理,在小县城里,这已经是不低的级别。如果继续待在书店,未来也许还有更高的职位等着他。

  但王宁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年轻人想给基层的老百姓做点实事。

  如果非要追究他去做村官的原因,2003年在北兑川村那段包村防非典的经历,也许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

  那一年,王宁在村里待了两个月,和村里的干部以及一些村民都混熟了。村里想要发展经济的需求让他记忆深刻。那时村委干部有什么想法常会找他商量,他也会尽自己的能力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沟通一直持续着,甚至当他完成任务,回了县城,村干部们有事仍会习惯性地去找他。

  “建议他们发展小型养猪场,他们办场、修路等,我也帮他们去跑各种程序。”他说。

  他还曾通过自己的关系为村里争取来2000斤面粉,在过年的时候送到困难户的家里。那个时候,王宁有时也会想,如果自己就在那个村工作,也许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更多。

  这样的机会在2007年到来了。

  那一年,王宁得知山西在招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的消息,没有什么犹豫,他便偷偷地报了名。

  “偷偷报名一是因为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已多年,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怕考不过别人,面子上过不去。二也怕家人不同意去,他们都觉得我在单位的工作挺好的,不太支持我去农村。”王宁笑言道。

  不过让王宁开心的是,他考上了,而且还是以全县面试第二名的成绩。

  随后,他开始苦口婆心地做家里人的工作,希望家人能理解自己那份单纯的理想。“好在家人最后同意了。”

  而在这个时候,王宁又作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的选择:到偏远山沟里的黄山乡北兑川村去。这是一个大多数村官都不愿意去的村庄,却是王宁一直牵挂,想努力改变的地方。

  触动:村里缘何这么贫穷

  尽管有2003年的那次“铺垫”,他也知道这个村子不富裕,但真正到村里任职之前,王宁并不知道,这个村到底穷成了什么样子。他到村里之后,挨家挨户开始进行调研,这个村的真正面貌才开始展现在他的面前。

  首先是村里的公共设施。村里没有产业,没有路灯,没有水泥路,没有自来水,在王宁到村之前,村里甚至都没有一口地下水井。

  “喝水就是靠那种最传统的水井。”王宁说,那样靠雨水来蓄水的井在现代社会也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过。

  村委的账簿上几乎没有一分钱,村民的生活也不好过。年轻的村民大都已经“逃离”了这个南面是山北面是沟的贫困山村,靠外出打工养家。那时候,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才1000块钱左右。

  在调研的时候,几个生病却看不起病的村民让他触动不已。

  有一个村民得了脉管炎,本来医生建议需要做手术,但她却选择了保守治疗。“因为家里没钱,手术一直没做成。虽然医保到后面能报一部分,但需要她自己垫付的费用她都拿不出来。”王宁说。

  还有一户村民,家里四口人都患了重病,也是因为没钱,只能拖着。而村里帮他们申请到的一些补助,对他们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村里也没有集体收入,想帮他们都没办法。”

  “村里为什么就那么穷呢?如果村民们都富裕了,怎么能出现这种状况呢?”看到那样的状况,王宁会觉得辛酸。也是在那时,他才更加体会到贫困的无奈,才更急于想带着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思考:要让村子拥有造血功能

  在王宁看来,要想让村民富起来,就必须发展村里的产业,让村子有造血功能,而不是天天等着上级的扶贫款。

  最初,王宁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那个自己曾参与建议而建起来的小型养猪场上,希望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做。

  猪的产量不高、存活率低一直是猪场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宁不断地上网查资料,还亲自到河南的养殖场取经,从生产到幼仔期,成熟期的保育、防疫等环节的核心技术他都努力去学。

  掌握了技术,王宁开始扩大养殖场的规模,从最初养殖100多头,到现在规模已经达到近2000头,吸引了3户村民加入。

  为此,2008年王宁还成立了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分散养殖的模式。“为了让村民们放心,每一家的养殖场我都投了钱。”这让村民们心里有底,感觉到有了共同承担风险的保障。

  不过3家养殖场吸收几十个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的成果并不能让王宁满足,他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他开始触摸其他项目。

  这一次,他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抱团创业”,“就是跟临近的其他大学生村官一起创业,也惠及更大范围内的村民。”

  在经过商讨和考察之后,王宁把项目锁定在搞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经营。

  想法有了,要想实现却是困难重重。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那时的王宁没有多少积蓄,去找银行贷款时,也曾被银行以“没有抵押物”而拒之门外。

  最后他把父母的房子拿来作抵押,才在银行贷了款,加上其他几位大学生村官的贷款,他们的壶关县洪基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才在步履维艰中开张。

  但这只是个开始。

  贷款买了种苗,付了流转土地的租金,又雇了几位村民弄大棚,几十万元已经所剩无几。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流动资金来维持种植基地运转的话,那之前的一切努力也许都会白费。

  王宁和同伴儿又开始多方走动,争取各方的支持。

  “好在我们市里有个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计划,我们争取到了45万的贴息贷款。”就这样,他的蔬菜和中草药种植基地运转了起来。

  不过基地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去年他们就碰上了一场病虫害风波,一下就损失了几万元。王宁知道创业的路上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王宁开始看到了成功的影子:去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二十余万元,育中药材党参苗十余亩,共带动30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余元。

  而他所在的北兑川村也在发生着变化:他组织村里开展通水工程,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他带着村民开展路面照明工程,给村里安上了路灯;他还带着村民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建了一个图书馆……

  不过王宁还有更长远的想法,他希望在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可以发展生态养殖及特色“农家乐”产业,发展小型休闲旅游业,他甚至还想修建自己的农民养老院,让村民老有所养,让村民们都能够生活得像城市人一样。

  当然,这还都是他的梦想,他说他愿意为这个梦想干上20年,30年,甚至更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