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艰辛成就航天路--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披荆斩棘,艰辛成就航天路

2013年06月12日13:4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两位女航天员刘洋(左)、王亚平(右)

景海鹏(大校)

  刘旺(大校) 刘洋(少校)

  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女航天员首次上天

  发射时间:

  2012年6月16日

翟志刚(大校)

  刘伯明(大校)

  景海鹏(大校)

  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

费俊龙(少将) 聂海胜(少将)

  首次多人上天并在太空停留多日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

中国航天员十年

  杨利伟(少将)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从左至右为聂海胜、王亚平和张晓光

  羊城晚报记者 王普

  神十的三名航天员创下了几个中国航天“之最”:今年49岁的少将聂海胜是至今执行任务时年纪最大、军衔最高的航天员,而且此次跟随神十飞行后,他也将成为目前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1998年就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的张晓光已经为飞上太空准备了15年,是航天训练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出生于1980年1月的王亚平则是目前为止飞上太空的最年轻的中国人。

  创下这么多“之最”,他们必有过人之处,在幸运的背后,他们付出的艰辛鲜为人知。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他们在飞上太空之前,都曾功绩显著。

  少将聂海胜

  再上太空的航天员

  聂海胜今年49岁,他妻子也姓聂,女儿名叫聂天翔,一个有飞行色彩的名字。

  在成为航天员以前,聂海胜曾从驾驶战机最可怕的意外中惊险逃生。

  1989年6月12日,聂海胜改装飞行后第一次驾驶某型歼击机单飞,驾机起飞11分钟后,正准备拉向4000多米高空时,突然听到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仪表盘上,转速、高度都在下降,舱内温度也开始上升。他下意识拉了拉油门,没有反应,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碰上了飞行中最可怕的意外——发动机停车!

  “发动机停车!快跳伞!”地面指挥已经下达了命令。

  但聂海胜不愿放弃,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想将飞机滑回去,但是距离太远了,没有成功。800米、600米、500米,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里的农作物!他才强行拉下了弹射开关。

  飞机扎在了百米外的山沟里,烧着了。聂海胜掉在了稻田里,定睛看看自己,除了掉了一只鞋,哪都好好的!他从死神手中捡回了一条命!

  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发动机出现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部队为他记了三等功。

  与死神擦肩而过,对飞行员身心都是极大的刺激和考验,一般情况下飞行员会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疗养才能重飞。但人们没有想到,仅仅27天后,聂海胜就重返蓝天。这在部队引起了很大震动,军党委做出决定:向聂海胜学习!

  对于这一次空中历险,他说:“你说我跳过伞了很危险我就不飞了?但我喜欢它,所以我又继续飞起来了。至于这个荣誉和其他东西,真是代表过去了。很多人取得了荣誉他还在继续,比如说体育运动员,他得了奥运冠军他就不再参加比赛?他要去。这就是他对职业的爱好,追求。我也是这样的。其实,这就是我对事业的热爱。”

  此次,聂海胜带队飞往太空,他又创造了一项纪录——他将是停留太空最长的中国人。

  谈到“二进宫”的感受,聂海胜平静地说:“其实跟第一次一样,这就是我的一个工作。我是一名航天员,我的职责、我的工作,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太空。”

  聂海胜说:“每次任务完了以后对下一次的任务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你必须要对新的任务开始理论方面的学习,然后是操作方面的学习,最后才能通过各种选拔来保障技术、能力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第二个就是一直要坚持锻炼,我们有很严格的体育锻炼制度,同时还要听从医生的保健意见。”

  在航天员王亚平眼中,老大哥聂海胜是乘组里的“定海神针”,“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大校张晓光

  训练最久的航天员

  张晓光至今还珍藏着父亲交给他的一支钢笔。

  张晓光说:“我小学的时候,爸爸在公社里是一个干部,因为做了一件很大的事,组织奖励他一支“英雄”金笔。那只笔当时价值很高,在我爸心里荣誉的价值更大。他就跟我们兄弟姐妹说,你们谁有出息考上大学这支笔就是谁的。我们家俩姐姐一个哥,我最小。我考上军校那天,我们全家一起吃饭,我爸郑重地从他的柜子里拿出那支笔,交给我:这支笔归你了,希望你用它很好地书写你自己的历史……”

  如果说聂海胜将是中国停留太空时间最长的中国人,那航天员张晓光是航天训练最长的航天员。1998年张晓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与杨利伟、聂海胜同期加入航天员大队。

  神五上天前,张晓光也在酒泉现场欢送队伍中,后来,他一次又一次与神六、神七、神九的执飞任务擦身而过。

  15年的艰苦付出结果仍是等待,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张晓光对此也坦然对待: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挫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战胜挫折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失落的同时,张晓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琢磨,寻找自己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努力提高。

  “说句心里话,从我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飞向太空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我也想去看一看美丽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也想去看看神奇的太空中星星是不是闪烁的。所以不管用多少年的努力,我必须不抛弃不放弃,追求我的梦想。”张晓光说。

  此次,航天员张晓光的出征感言是:十几年的努力化作我的动力、责任和信心。

  少校王亚平

  最年轻的航天员

  王亚平在烟台23中读的是理科,班上20多名学生都戴眼镜,就王亚平没有戴眼镜,视力优秀的她得以脱颖而出。2001年,王亚平大学毕业后,以总成绩第二名来到广空某运输师。

  她是第一批次参与执行人工增雨任务的女飞行员。人工增雨飞行跟普通的飞行不同,最易结冰的天气却最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

  那天,同为空军第7批女飞行员的王亚平和“蓝天姐妹花”王惠、王丹先后驾驶大型运输机起飞,奔赴鲁西北地区执行人工增雨任务。这是空军第7批女飞行员成长为合格战斗员后,第一次大批量独立参加抗旱增雨任务。

  向下望去,大地呈现深浅不一的棕褐色,久旱的麦田蒙上了一层灰色,不再泛着绿油油的光泽。

  先是白色的轻雾,随后大团大团浓密的白雾猛地袭来!飞机仪表上显示“水汽很大,出现轻度结冰!”

  王亚平不慌不忙地驾机迅速跃出结冰云层,飞机上的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人员迅速按下焰弹的发射按钮,只见舷窗外焰弹闪着银色的光芒向云层射去,一场大面积的喜雨即将来临。16时,100枚焰弹打完,飞机开始返航。这时,人工增雨作业已经显出威力,开始下起了小雨。

  经过短暂的油料、焰弹等补充准备,三名女飞行员再次驾机冲向茫茫夜空,进行夜间人工增雨作业。

  部队对王亚平的评价是:“她热爱飞行事业、刻苦钻研飞行技术。”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